开学啦

红楼于我

高二议论文1500字
2013-06-13

“此阴司府中,你寿未终,何故至此?”

“适闻有一故人死,遂寻访至此,不觉迷途。”

“故人是谁?”“姑苏林黛玉。”

这是我在未读《红楼》之前所闻的一段,当时听了恍若繁星坠地,在夜的阒寂中闪烁着迷茫和微微的凄决。实在是太喜欢了,于是从家里翻出了尘封已久的《红楼》,它也引我入一段往世,入那一段金陵的繁华与破落。

我和红楼的缘分是姗姗来迟的。在小学的时候,我早早地读完了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独余下《红楼》。我欲看时,妈妈说这书我看还太小,不适宜。如此通读这本《风月宝鉴》的计划便搁浅了,一直到初三才再拿起。上次偶然听说王安忆老师小时候读《红楼》,妈妈把不能看的内容用胶带涂上黑墨水封了起来,我竟笑了起来,原来世间的遭遇竟如此相近。而小时候被禁锢住的,被掩藏的,被保护着不让触碰的,终随着时日推移和我们的长成一点点瓦解,如若冰雪消融,一个新天地展现出来。

《红楼》于后世的影响自不必多说。另一位我很喜欢的作家张爱玲曾经说过人生有三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鲫鱼有刺,三恨红楼未完。她小时候是把这书翻来覆去地看的,也造就了她细致绵密、风格婉约的独特的海派写法,她逐字逐句逐章摘录、分析、注释亦成著作《红楼梦魇》。

那一段从“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开始的奇缘呐,只因贪恋人间中的韶华美景,甘堕仙石之身,委屈入世,历一番悲欢离合后又红尘望尽,归了佛门。宝玉甘为黛玉情伤,偏黛玉又是那样的弱羸,如江南的水般的,读至秋窗风雨夕,黛玉焚稿断诗魂,真是让人声泪俱下,万般不舍游离心头。

读《红楼》的人大多都是感性的,那累穿其中的语句,诗、词、歌、赋皆有,诉说之情比之白话尤甚。“花谢花飞飞满天”“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举世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等一一如许,无不触动人心。我和朋友都说,曹老师真的是太可惜了,造了这么辉煌的局,绵延出这么温柔的情,后四十回若他来写,定舍不得如今这结局。仿似落了白茫茫大地好干净,空寂仿若世界清明。

我想,我们这个年纪是应该读读《红楼》的。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长达百万字的鸿篇巨制,人物、关系、框架却能如此明晰,恰到好处,彼此交缠却不紊乱,形象立体富有情思,情节曲折酣畅,是非常困难的。而期间灵动的语言,绝佳的譬喻,穿插的诗赋更是一绝,能很好地淬炼我们的文字,从而提升写作上的水准。从做人来看,《红楼》有很多处世哲学,宝钗,王熙凤为代表的人物以她们独有的精明和活力,如同画般展现于读者如何应世,如何存世,这于我们将长大而未长大的初高中生有借喻意义。然而《红楼》教会我的不止这些,更多的包括药理、食材、服饰上的知识存亘于记忆,静默流淌在生活里,无声涓细却掷地有声。

而读红楼,让我认识了许多朋友,天南海北的,从东到西的。南至福建广东,西至甘肃,北至吉林,江浙的也有。红楼构筑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在出世后的几百年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们,让他们从毫无关系的陌生人转为朋友知己。它像一只密网将我们联系起来,鉴定牢固,互相欢喜。后来也和朋友们通信,在信的封口上抄些红楼的句子,或是“秋窗风雨夕”或是“敲断烛花,夜静而更深”,代表着某种心境,并借为传递。在一个热闹的时代以古老的方式取得缓慢的联系,纸色墨香总让心绪荡得很远,时而梦回金陵,大观园里锣鼓喧阗,感觉切实的安稳。

本来没有刻意地去思索统计红楼于我的影响,遍寻记忆后居然获得如此多的故事,都是藏在角落里的,平日里不会提及的。我也很庆幸我有阅读的习惯,一年八本大抵是不止,这个数据不多不少,一本《红楼》我看了三月有余尚觉太快,打算花更多力气去读。若一年里认认真真读完八本,做好笔记,得以沉思,便也够了。无论如何,我还是感谢《红楼》的,它予我的教导和影响想必会终其一生,并且传承下去。毕竟如此佳作,实难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