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龙年说龙

高一说明文1200字
2014-12-16

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非实体的动物。所谓“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的说法,不过是一种沿袭的假设,说说而已。而“叶公好龙”仅是一个寓言故事罢了。

龙的外形其实是许多常见动物的某个特征的综合,经过民间几千年的流传,逐步被人们认同,形成如今我们看到的蛇尾、鱼鳞、鹿角、牛鼻、鳄吻、鹰爪、蛇鳞、蟒身的奇特模样。有意思的是,与古埃及人尊崇昆虫“屎壳郎”为“圣甲虫”有异工同曲之妙,华夏祖先则将并不存在的龙奉若神明。经过各朝代文人学士的艺术加工,终于演化成这样一个图腾,成为美、力量与神秘的象征。

在民间,人们曾相信龙是存在的,而且能大能小,小则化为蚓龙,大则傲游宇宙,吞云吐雾,变化无穷。相传龙生九子,其一曰“蛟”,初生时无角,栖身于江河湖泊深水潭中,待修炼成正果始化为龙,挟暴风骤雨霹雳闪电,张牙舞爪腾云而起。故一些偏远山区的老百姓,对山洪暴发等一些自然灾害,至今仍有“出蛟”之说。

从前中国农业落后,很大程度上仍是靠天吃饭,农民对老天爷甚为敬畏,祈祷时最为普遍的神袛就是龙王。龙王庙遍及农村各个角落,每当天旱,老百姓就向龙王祈求雨水,甚至干脆将龙王的泥塑像抬到烈日下暴晒,希望龙王爷动怒而降下甘霖。

唐朝大文学家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为无龙之水,一览无余,过于乎,则无灵气和神秘感,难以引起人们逸兴遄飞的遐想。

据史料记载,孔子曾这样评价老子,意思是说:天上的飞鸟,水中的游鱼,陆上的走兽,我们都能根据它的习性,采用相应的器械捕捉,而老子就像天上的龙,对于龙,又有什么办法呢?其实孔子是借龙来比喻老子的哲学思想高深莫测,难以企及。唐朝另一位大文学家韩愈在《龙说》一文中,更将龙描写得活龙活现:“龙,嘘气成云……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雷,神变化,水下土,汨陵谷……但韩愈未必真相信有龙,他是借物写照,将龙比作臣子,曲折隐晦地向皇帝要官做,却又不失身份。

长期以来,中国历代君王为确保江山永固和长治久安,总是企图让老百姓相信自己是“真龙天子”,将一切有关的物品都雕刻或绘上龙的图形,如龙椅、龙庭、龙床、龙袍等,以示尊贵和至高无上。

大约从宋朝起,一度盛行一种丧葬文化——人们惑于堪舆风水之说,认为必须按方土推算出吉时、吉地安葬先人的遗骨,其子孙才能发达显贵,福禄绵绵。最难得到便是“龙脉”与“龙穴”,倘能将先人的遗骨葬在“龙穴”里,其子孙后代必然有人成为“真龙天子”。

在民间有关龙的传说和由此而产生的龙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比如端午节有划龙舟的传统,元宵节有舞龙灯的习俗。在唐人小说中,龙还能幻化成人形与人进行思想交流,以至产生友谊和爱情。人们熟悉的柳毅传书的故事、魏征斩老龙的传说,钱塘君的刚烈勇猛,洞庭君的仁慈和平,龙女的幽怨情深,老龙的诡黠乖戾,都有出色的描写。

在汉语词语中,有关龙的成语也不少,形容山势险峻的有虎踞龙盘;形容热烈欢腾场面的有龙腾虎跃;形容打斗激烈的有龙争虎斗;形容书法妙绝的有龙飞凤舞;形容人才济济的有藏龙卧虎……

龙是一种理念。龙的文化和精神已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广为传承,且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在华人居住区,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