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天河》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题,再现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库区和沿线移民搬迁、引水管线穿黄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正如电影名称一样,现实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
电影《天河》观后感
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设想诞生于半个世纪以前,虽然当时只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一个美好畅想,但却激励一代代水利人前赴后继地为之奋斗。南起丹江口,绵延千里,直抵颐和园团成湖畔,南水北调工程耗时11年,堪称当今世界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凝聚了建设者数不尽的智慧和心血。
电影《天河》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为背景,讲述了在工程建设、移民搬迁和环保治污中的感人故事,真实再现了建设者和移民为这项伟大工程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兼具思想性和故事性的主旋律影片。观影中,移民故土难离的乡愁、对国家建设的理解和支持,建设者舍小家为大家、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普通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一名青年共产党员,影片留给我最多的思考在于,如何才能把职业精神同建设全局联结起来,把个人发展同社会大局联结起来,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电影主人公董望川有一句响当当的名言,“我不在工地,就在去工地的路上”,作为中线工程的副总指挥,他多年如一日的扑在工地上,留下妻子独自一人照顾老人、孩子,在工作需要的时候,他又毫不徇私地举荐妻子去承担重要而艰巨的移民任务,处处以国家利益、工程利益为先。很多时候他是两难的,妻子生病的时候,他不在,女儿无助的时候,他也不在,这对于一个丈夫和父亲来说,心里的痛楚难以言说。这一生到底追求什么,当他的学生把问题抛给他时,他没有丝毫犹豫,他说,作为一个水利人,做好这份工作就是他的追求,无名无利,但心里踏实。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甘愿像螺丝钉一样扎根在规模如此宏大的工程中无怨无悔地默默付出,这既是一份愚公移山式的坚守,也源于一份舍我其谁的责任和自信。其实,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要想做出成绩,都需要追溯到自己纯净的赤子之心,不为名利所动,不为纷繁所扰,不为波折所绊,不问索取,全心投入。
江浩是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董望川的得意门生,南水北调线上新一代的水利人,工作上他少年得志,是无可取代的中坚力量,可生活却多蒙不幸,老父重病,妻子早逝,女儿留守。重重压力下,他曾想过抛开一切,辞职下海去赚钱,这无疑是改善生活境况最快最有效的办法,但最后他还是选择留在了南水北调工程一边,甚至不惜舍身来为“穿黄”打通关键的一环。江浩坚毅的眼神和话语让我思忖良久,他是许许多多青年建设者的代表,在他的身上理想和现实有着更为激烈的交锋。江浩的可贵在于坚守、在于警醒,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被很多事物牵引着,难免困惑、纠结、迷茫,此时只有心中那对事业和理想的无声誓言才能照亮前行的.路途,指引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一滴水唯有汇入海洋才能成其浩瀚,一粒沙唯有落向沙漠才能成其壮阔,在《天河》结尾一幕幕的航拍掠影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代代水利人接力前行的高大身影,用青春和热血谱写誓言,挽手矗立在新时期国家建设的前沿阵地,为人钦佩、致敬!
单位观看《天河》观后感
有幸在万达影城观看了感人至深的电影《天河》 仍记得电影结束后,许多人还在感叹电影实在太感人,纸巾没有带够只能用手擦,好多个镜头都让人瞬间泪如泉涌。我也深有同感。
电影《天河》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主题,再现了丹江口大坝加高、库区和沿线移民搬迁、引水管线穿黄工程、建造五棵松暗涵、北京通水等场景。正如电影名称一样,现实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天河。南水北调分为东中西三段,其中电影主要展现的中线工程全长1277公里,累计投资2000多亿,移民30多万。工程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省市,流到北京颐和园的团城湖和天津城区,为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整个影片聚焦南水北调工程,将关注点放在了展现决策团队、一线工程建设者和沿线移民的整体风貌上。影片以李幼斌饰演的水利工程师董望川为切入点,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他承担着太大的压力与责任,也做出了太多的牺牲与奉献。作为董望川的妻子,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则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工作,关键时刻给丈夫以坚定支持。段奕宏饰演的江浩则是董望川的学生兼得力干将,尽管有过迷茫,有过委屈压力,但最终坚定站在恩师一边,为工程顺利完成作出重要贡献。
在看电影之前,我对南水北调这一惠民工程了解的十分有限,只听说它既能缓解北方饮水困难又能解决南方洪涝的问题,但是操作起来却很不容易,因为涉及到移民、环境保护、水质、经费等许多问题。在看了电影《天河》之后,我重新燃起了对南水北调工程的好奇心,一回家我就打开了维基百科想了解更多南水北调的情况。
南水北调这个想法要追溯到1952年,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后,中国大陆水利部门就对此召开了多次会议探讨,并组织专家进行全方面的论证。经过几十年研究,目前南水北调的总体布局确定为: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即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全部建成以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可以有效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大意义。当然,这样繁浩的工程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反对者主要认为南水北调工程耗资巨大,涉及大量的移民问题,调水量太少,发挥不了经济效益,调水量过多,枯水期可能会使长江的水量不足,影响长江河道的航运,长江口的咸潮加深,更有可能引发生态危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力学所总工及灾害与环境研究中心总工刘树坤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西南这次出现百年难遇的干旱,应该对水文资料重新修订,对干旱出现频率,可能性都要重新评估。他认为这些评估的结果都会影响水利调度,重大水利工程何时开始做,做多大,影响程度有多大,都应重新评估。南方是否有足够水资源可以调配给北方,再次受到严峻的考验。当面临气候变化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是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必须列入评估与考量。
做人不忘本,饮水当思源。电影只是艺术化的表现,在电影之外,南水北调工程中还有无数个感人故事、无数个无名英雄。今天,我们在享受南水北调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的同时,不能忘了那些默默奉献的工程建设者和无私奉献的库区人民。
教师看《天河》观后感
半个世纪前,南水北调还只是一个宏大构想,当时限于技术和人力等诸多因素,这项浩大的工程难以实施。今时今日,南水北调已经成为现实,但谁能想到有多少默默无闻的水利工程人员为此付出的巨大艰辛。他们几代人都为了实现这个构想而努力,从而成就了这项惠及上亿群众的水利工程。
电影《天河》正是反映南水北调的艰难与曲折,同时也展现了水利工程人员的艰辛付出。故事主要集中在李幼斌和段奕宏两位水利工程指挥人员身上。李幼斌和俞飞鸿饰演的夫妻,两人全是南水北调工程里的核心,李幼斌饰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副总指挥董王川,俞飞鸿饰演的周晓丹则是挂职负责移民搬迁岗位,段奕宏饰演的江浩是董望川的学员兼得力干将,但在工程最为关键的时候,江浩却近乎决裂般背弃了恩师,而后两人的再次相遇是在南水北调的一个招标会上,中标民营企业的代表江浩再一次站在了恩师和老上司的面前。
搬迁的冲突也在持续发酵,周晓丹这一摊的岗位也是焦头烂额,不但和本人的小叔子到翻脸之境地,更是一口堵住了前来说情的公公,家务事和岗位似乎各自撇清而又剪不断,她的委屈和抱怨能向谁倾吐?牙齿碎了她也只能本人往下吞咽。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挂念;老百姓是山,老百姓是海,老百姓是共产党生命的源泉...歌曲《江山》这样唱道。影片《天河》也深深凸显这歌词所蕴含的独具魅力。南水北调工程副总指挥李幼斌日日夜夜奋战在水利工地上,有家不能回对他来说是常事。为工程质量,为确保工程万无一失,他对最喜欢最心疼的下属极尽严苛。为圆满解决最大难题“移民”,他擅自将妻子调离家中,派其到任务最艰巨的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家庭矛盾因此火山般爆发,妻子抱怨,女儿埋怨,只有三代献身水利事业的岳父母支持他。不仅如此,其最信任的徒弟下属也因种种原因离他而去...李幼斌塑造的角色身上浓缩着千千万万水利人的风风雨雨。对他而言,如何摆正大家与小家关系,如何维系与妻子女儿的情和爱,也非易事。
耗费巨资和十几年时间的南水北调工程,其中的故事又何止这些。将这样的题材搬上银幕,将主角设置为工程的一个高管和他的同事亲友之间纷纭复杂的关联为主要线索,在董望川这个角色身上,浓缩了千千万万为南水北调工程付出无数心血的水利人的身影。大禹当年治水为了泄洪“改堵为疏”,使万千民众免于洪水灾害,而今的南水北调的“大禹”们同样为了万千民众饮水,既是惠民工程,也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超采地下水而做出适度补救。这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宏大工程构想,到今天切合实际成为了现实,未来,当人们喝到南水之时,这部影片就是历史留下的宝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