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是作家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
一:
在寂寞而困惑的青年少年时光,我希望可以碰到这样的一本书:
它所展现的,正是眼前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友谊,亲情,爱情;生活,学习,娱乐。
它最好不要说教意味太重,一定不要有阅读障碍,内容应该简洁却有力,有着直指人心的力量。
它当然不能太过简单、空洞、荒诞、离奇,或者只是单纯地讲个故事,至少在我阅读过程中或者阅读过后,有一种随时想要再打开重新阅读一遍的冲动。
它让你忍不住拿起笔,在深深触动你的句子处来回咀嚼、反复诵读,然后誊写在自己最宝贵的笔记上。它引起你的深深思索。幸运的,在我高三那段晦涩的岁月,我遇到了这样的书。
它在我三点一线的生活中,增添了一番色彩。在所有所有空闲的时光,都有它的陪伴,每每手指触及到它,就有偌大的充实感和满足感。把它放在枕边,睡前翻几遍,嘴角带着笑意,安然进入甜甜的睡梦中。
它是《目送》,一本散文,写友谊,写亲情,写失败的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写尽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它告诉我,要真正的注视一切,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里。
读《目送》,你能感悟到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与“舍”,一种刻苦铭心的痛。作者如是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或许,在作者与儿子,作者与父亲三代人角色扮演中,在消逝的时光中,他们目送一个背影,看着另一人走下去。
在那段青涩的少年岁月,我的父母也只能看着我的背影,看着我独自走下去。他们心里冰雪般的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在那段迷茫困惑的时光里,我只能一个人走。可是我知道,他们眼中的担忧,他们眼中的不舍,他们眼中一逝而过的伤痛,纵然我看不到。
读《(不)相信》,你能领悟到人生心灵旅程里最大的关卡,是“相信”与“不相信”之间的困惑、犹豫和艰难的重新寻找。
正如书中所诉,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我而言,曾经相信,曾经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旧在寻找相信,但是面对时间,你会发现,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因此,在一人走的路上,你只能是对时光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有人说,少年时读过的书,奠定了我们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过瓦尔登湖的晨光,奔跑过聂鲁达的黄昏。任凭世间万象映射心间,你仍旧能以梦为马,踏遍天际的绛紫与金黄。去读书吧。去找到这样的书,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个你也曾经经历的当时。因为当时,稍纵,即逝。
二:
花了两天时间,终于看完了电子档的《目送》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的.作品。
七十余篇文字,读起来,实在是令人百感交集,欲说还休。
从我看到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的时候,
我就明白了“目送”二字的含义。
人生之路漫漫,
你能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一个有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脸庞
慢慢的离我们远去。
我们就像站在车站的闸门前,
在眼光注视中,
渐行渐远的车,
还有消失不见的人。
有的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龙女士的文字在秀气之余略带锋芒。
有时感觉像微风,拂面。
有时感觉像刀锋,刺眼。
我在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何有如此致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
最早先只听闻其人,未知其是男还是女。
从姓名上,感觉其应该是一个温文儒雅的男士。
后来,看起书,知其人。
才知道是个知性女士。
因为少有女士能写杂文,针砭我们周遭的一切。
与此同时,一颗细腻而感恩的心,时刻为身边的爱与恨跳跃着。
亲爱的安德烈,不要怕。
孩子,你要慢慢来。
再到写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还写道她母亲说要回家在香港的机场,还是在火车上。
不肯睡觉,在黑夜中睁着眼睛,喊到我要回家的时候。
我知道那是多么的辛酸。
我看着“我要上班”等借口转身离开至亲的同时,
字里行间,都是作者的泪雨。
情到深处,不怕孤独。
我看了蒋勋的《孤独六讲》
有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我想当作者的母亲每次说“我的雨儿”的时候,
作者在旁边一遍一遍的说着,我就是你的女儿。
那是多么的孤独。
语言孤独倒在其次,虽不能沟通,但能感受。
伦理孤独成了内心的一种悲凉。
沙中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当然泪中亦带笑,笑中有泪。
当一个人,带着思考,带着情感目送父亲的逝去、母亲的渐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这时候,她又是怎样的心情去看待一切的呢。
人固然有生老病死,有聚散离合,有各种情欲悲喜,
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你也跳不出来。
就算星云大师多谈几次红尘道场也无济于事。
生死笔记,深邃,忧伤,亦很美丽。
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漫山遍野会有茶树开花。
目送走一切的时候,
身边总是有新的快乐伴随。
我们谁都曾年轻过,
不管是多少多少年前亦或是多少年后的同学会,
甚至是某位同学的追悼会,
都应是快乐的相聚,快乐的告别。
当世界让我们遍体鳞伤的时候,
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
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
确实,无力抗拒命运的时候,
我们都想去闭上眼睛,
以为关上了耳朵,
咱们就不听不闻不见就会那些就会离我们远去。
其实,当我们一睁开眼,
那些东西还在我们的眼前。
温柔对待的永远是自己的亲朋抑或好友,
决然不是命运。
命运这家伙,
一旦惹毛了我,
定会揍它个半死。
因为我的伤口长出的是翅膀,
我打不过,我能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