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悲观与乐观

高二议论文2000字
2023-03-24

悲观和乐观都是人生中的态度,对于生活的一种态度。下面是悲观与乐观议论文范文,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乐观者在每次危难中都看到了机会,而悲观者则在每次机会中都看到了危难。

有一位母亲欲对一对孪生兄弟作性格改造因为其中一个过分乐观,而另一个则过分悲观。

一天,她买了许多色泽鲜艳的新玩具给悲观孩子,又把乐观孩子送进了一间堆满大粪的房子里。第二天早上,母亲见悲观孩子正泣不成声,于是便问他:“你为什么不玩这些玩具呢?”悲观孩子哭着说:“为什么要买玩具呢,他早晚也要坏,那玩玩具还有什么意思呢?呜呜。”于是这位母亲又去看那个乐观的孩子。只见那个孩子正高兴的在粪堆里找着什么,她很诧异。于是问到:“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你在找什么呢?”那个孩子兴奋的说到:“嘘,妈妈告诉你粪堆里还藏着一只小马呢。

事实上一个人的快乐与否都取决于一个人的心态,当你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相反如果当你以悲观的心态去面对时,一切都是灰色的。

 读了周国平,我才开始了对乐观与悲观的思考。

我想,凡夫俗子是没有选择乐观或是悲观的权利,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如何能养活自己,养活自己的家人。一位普通职工如果整天对乐观悲观想入非非,他还有什么心情干好工作?一位农民如果在这种问题上困扰,那它还有多少精力认真劳作?

乐观与悲观地思考――或者将范围扩大一点――哲学都不是为平常人准备的。只有仰观天象的泰勒斯才有权利不用注视地上的情况,只有不爱知识爱智慧的苏格拉底才可以宣布他是在思考生命本源。

2

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坚持的什么哲学。

周国平强调因为只有一个人生,颓废者因此把它看作零,坠入悲观的深渊;执迷者因此把它看作全,激起占有的欲望。但他认为,两者都不是真正的智慧。他力求企及一种以悲观垫底的执着或用执着垫底的悲观――就是超脱的至高境界。

冯友兰先生同样也不愿将自己直接划归为乐观或是悲观。他力图阐释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然而,这样的哲学体系至今无一人可以完成。

也许,我一直是坚持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只是没有像他们一样出书立传。

3

我有悲观的倾向。

我总爱追问意义,总爱做目的最明确的事。我怕,心血汗水浪费在无结局的荒诞上。

到底什么是最有意义的事呢?什么是我必须去做的事呢?

是追求幸福吗?

抑或是用逃避痛苦的方式取得另一种快乐?

4

悲观主义认为有些人过于执着,没有看清世界的本质――空无。的确,人生不可占有。执着于尘世,过分的追求往往导致追求不到幸福而引来痛苦。在终极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只是过眼云烟,没必要执着。

在悲观者眼中,一切所谓的意义都带着呻吟。

人要悲观容易,但是彻底的悲观就难了。佛教是最悲观的哲学,但是佛教净土宗不也是日日口诵佛号,只求来生进入极乐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只是将欲望实现没有放在今世,而是着眼来生。

正因为人生短暂,时光飞逝,所以它弥足珍贵。

谁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谁不想让世界因自己而不同?

悲观目的地是空无,冥思苦想后还是空无。

5

不要再追问意义。意义不是人能回答的,那是神的特权。

不要总是看透事物本质,而是为事物本身赋予最美好的意义。

每一条路都有不得不走上他的理由,每一个选择都有不得不做出的原因。大千世界,每一个芸芸众生都有他不得不生存不得不忍受苦难的意义。不去问意义是对意义的最好回答。

所以,别在诘问生命。被诘问的是你自己。上帝要看,你在你生命的答卷上如何选择悲观和乐观,如何回答意义。

6

什么是区别乐观与悲观的标准?是口中的言词吗,是笔下的语句吗,是卷帙浩繁的哲学书籍吗?

积极的乐观主义不是幻想自己将来多么成功多么伟大,不是空谈未来的鲜花掌声,也不是因为这条路被人认为通向某个巅峰就义无反顾的冲上前去。

积极的人生态度从来不能用一个人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它必须由脚踏实地的跋涉冲出来,由敢闯敢干的精神拼出来,由甘受苦难的寂寞孕育出来。

然而,悲观主义者也许因为一句教义,一篇文章就不自觉地放弃人生。这也是为什么宗教至今仍有大量信徒,为什么饱经苦难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不是励志的书籍而是哲学或宗教。

我无法为两者划分界限,但我知道悲观主义可以击败心智懦弱的人,却永远打败不了那些从不大谈智慧的真正乐观主义者。

悲观是想出来的,说出来的。

乐观是用行动铸就的。

7

有一场决斗,那悲观与乐观的决斗。我本想做一个看客。但不幸的发现,每次观看这场鏖战,我都不知不觉被卷入两者中的一方。被这一方影响,被这一方折磨,成了他的挡箭牌。被这一方折磨够了,我又被抛到另一方,再一次被消融,被分解。

在双方的对垒中,我被推来推去。然而受伤最多的不是那两位决斗者,而是我自己。

那个自以为很聪明的人身上血肉模糊,几乎成了牺牲品。

8

我发现,我渐渐迷上了佛教的禅宗。

这不是一种宗教,倒是一种超越智慧的信仰。每一位禅师不再是苦行僧,倒像是早已领悟世间万象的思想者、哲学家。

“活在当下!”

“平常心是道”

“菩提本无书,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