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节,是炎黄子孙永远的节日。过年的那份喜庆,那份热闹,那份祥和,为人间添色,为天地聚气。这不,我家的欢乐事又“精彩上演”了。
NO、1关注事件:烫发关注人物:妈妈
关注理由:时尚、新潮
妈妈不知哪儿来的热情,突发奇想要去烫发,其兴奋劲儿不亚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其认真劲儿不亚于研究出2的67方-1的那位科学家,其泼辣劲儿不亚于《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尽管我再三反对,但在爸爸的煽风下,妈妈毅然决定烫发。我不敢违抗“圣旨”,于是只好等妈妈烫完后再参她一本。天助我也,妈妈那头发不尽人意,连爸爸也大失所望。妈妈看着我,两眼顾盼如星,心里急切地听听好话(女人都如此虚荣!),但嘴上还故作轻松地问:“怎么样,我的头发理的好不好?”要知道,妈妈的脾气可是不好惹的,弄不好惹祸上身,我就是吃不了——兜着走。算了,还是违背良心大夸特夸了一番,就差没把妈妈与中国四大美女通通评价一番了。唉,这人不人,鬼不鬼的头发让我怎么接受啊!
NO、2关注事件:压岁钱关注人物:我
关注理由:吉祥、传统、快乐
过年了,最高兴的要数我们这些小孩了。不但有各种各样的新衣服,应有尽有的零食,更重要的有那馋人的压岁钱。平时,没有收入的我地位下降,现在有不少压岁钱的我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对妈妈吆三喝四了,这一切只因为――我有钱了!哈哈,我有七大姑八大姨的,每个人都赏我一些钱,几天下来,上千元到手,简直是不费吹灰之力。我只需双手一伸,一张张百元大钞就归我所有了。我正盘算着怎么消耗这些MONEY,却被妈妈一把抢夺,还美曰“替我保管”,冤枉啊!
NO、3关注事件:拜年关注人物:亲戚朋友
关注理由:传统、古老、祥和
过年少了拜年,就像糖醋茄子少了醋,真不是滋味!这不,大年初一人们纷纷行动啦!出门拜年不太方便,打电话拜年太俗气,抱着手机捣鼓短信倒还不错,就是千篇一律再加上短信收费也不省心,不如发个E-mail省时省力省钱,何乐而不为?!
过年就是一道五味汤,酸甜苦辣咸缺一不可。我爱过年!
春节今年春节前,爸爸、妈妈早早就定好了大年初一带我去姥姥家看姥姥,他们早就买好了节日的礼品。我送给姥姥什么好呢?我可没有钱给姥姥买贵重的礼物呀!大年三十这一天,我想来想去,有了好主意。我们劳动课上学过做“糖水番茄”,它既可以当水果吃,又可以当一道菜。家里有现成的“材料”,我就给姥姥做一份“糖水番茄”吧,这既检验了我劳动课的学习成绩,又表达了我的心意,姥姥一定会高兴的。
说做就做,于是,我拿来两只大大的、红艳艳的番茄,又找来菜板、水果刀、糖罐和一只塑料碗。我先洗番茄,洗了又洗,直到我认为它们真的干干净净为止。我将洗好的两只番茄放在菜板上,拿起水果刀将其中的一只轻轻地从中间切开,有一些新鲜的汁水立刻流了出来,真馋人!我用水果刀将两瓣番茄的蒂轻轻地挖去,再将两瓣番茄均匀地各切四小瓣。然后,我拿来塑料碗,将八小瓣番茄按花瓣的样子摆在了碗里,嘿,它们可真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我又用同样的方法将另一只番茄切好,押在了原先的那朵“花”上,这朵“番茄花”呀,就有了双层的“花瓣”了!最后,我往“番茄花”上撒了一点白绵糖——我知道老年人不宜多吃甜食。就这样,我给姥姥的礼物——“糖水番茄”终于做好了。我把塑料碗盖上盖儿,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因为我怕我的礼物坏了。
初一早晨,我悄悄地把我的“糖水番茄”放入小手提袋里,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姥姥家。到了姥姥家,爸爸、妈妈送上了他们的礼物。我也从手提袋里拿出了我的礼物送给姥姥。姥姥接过我的“糖水番茄”高兴地笑了,说:“这是一份特别的礼物,这份礼物我最喜欢了!”姥姥尝了一口说:“味道真不错!”还要大家都尝尝。
看着姥姥那么爱吃我亲手做的“糖水番茄”,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今年寒假我来到了爷爷家——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过春节。我发现这儿过年的风俗和常州的风俗差不多,而当地特有的磕头拜年习俗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除夕这一天,人们蒸馒头、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我望着桌上摆满又大又圆、热气腾腾、上面点满红点点、里面饱满枣子的大馒头,听着外面孩子们的放鞭炮、相互嬉戏的笑声,和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姑姑、姑父、叔叔、婶婶、姐姐、弟弟一大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团圆饭,观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心里别提有多开心了。我也不时地和姐姐、弟弟们一起出去放烟花,扔鞭炮,尽情地享受节日的快乐!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赶去给长辈们拜年。山东枣庄的拜年方式尤为特别。在常州,拜年只要对长辈说一些祝福的话,在家里坐一坐,聊聊天就好了;而在我爷爷家呢,不仅要送上对长辈的祝福,还要给长辈们磕头行礼。我很奇怪,为什么要磕头呢?问了爷爷之后我才知道个中缘由
“因为枣庄离孔子之乡曲阜比较近,而孔子一生都提倡‘孝’道,枣庄也受到了曲阜的影响,对长辈十分尊重,所以过年时才要给长辈磕头拜年。”
俗话说得好“入乡随俗”,既然我来到了爷爷家,就应该按照这儿的风俗习惯给长辈磕头拜年。我在吃早饭之前,就开始准备给爷爷奶奶拜年了。因为以前没有磕过头,妈妈特意为我准备了一个厚实的垫子。我满以为这样万无一失,就“扑通”一声双膝跪下,可没有想到这个垫子中看不中用,我的脑袋“呯”的一声撞在地上,头上马上就起了一个包。这是我第一次给长辈拜年,虽然有些疼痛难忍,我还是故作镇定,强笑着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周围的家人被我的“良好”表现乐得合不拢嘴。爷爷见我第一次拜年就这样“卖力”,忙说“行了,行了”,并笑着把我扶了起来。奶奶一边心疼地摸着我的头,一边从口袋里掏出胀鼓鼓的红包向我手里塞。看着爷爷奶奶开心的笑容,我早把疼痛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次春节回家过年,我不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家人的亲情,还体验了爷爷家特有的拜年习俗,真是一举两得啊!今年春节已过,我期待着下年春节的到来,更期待着与亲人的再一次团聚!
春节你知道,过年问什么要去给人们拜年么,不知道的话我来告诉你。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跟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跟“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跟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跟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跟电话拜年等。
春节春节,俗称过年,是民间一年中庆贺时间最长,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我们汉族人民的最爱。
春节差不多在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开始了,在我们这里叫小年。过小年,差不多就是春节的一个开幕式。这一天,是要祭灶的。祭灶的时候,鞭炮声响起来,说明过年的气息离我们更近了些。
过了小年,大家就更忙了,必须准备过年的东西,正式迎接年的到来。
除夕真红火,家家户户都鞭炮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家家都赶着包饺子,到处是饺子的香味,人人都穿上了新衣,贴上红红的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都笑声不停,灯火辉煌,鞭炮声一阵接一阵,午夜十二点,春节的钟声响起来了,伴随着钟声到来,预示着辞旧迎新,大家都长大了一岁,回首过去的一年里,我好想停留在那长不大的童话世界里……
正月初一与除夕之夜,虽然只是一个时差的区别,但却给人留下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正月初一,不像以前那样守旧,不在是男人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现在一家人去给长辈拜年,也不在是叩头如捣蒜,现在只要说声祝福语,行个礼。哈哈!压岁钱就到手了,春节拜年收红包是我们孩子的最爱。其次,还要去上坟,就是给以逝的亲人去拜年,鞭炮声又一次响起来,一演示对逝世亲人的怀念,还要烧些纸钱,祭些酒菜,我不禁想到:“人世间,为什么要有生离死别呢?今年是双节日,一边是春节,一边是情人节,这又给今年的春节增添了一份喜庆美好的色彩。
正月十五,春节的最后一层台阶了,这一天,大街上到处都张灯结彩,灯火辉煌。今年,我们这里的灯在宾河路上展示,整条街像是在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是人的海洋,灯的世界,有虎灯,有的是大红宫灯,有的是龙灯…。每个人都好像坠入仙境一般。一眨眼间,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化成五光十色的星星点点,洒满在视野里伴着满路的花灯,把天空打扮得金光灿烂,碧玉滢滢。元宵节就是吃元宵呀。欢欢喜喜过大年,团团圆圆吃元宵,这的确是件美好的事情。
正月十五就是年的闭幕式。美好的正月十五给年彻底拉上了一卷令人怀念的帷幕。
春节1月17日,我们一家人去老竹镇沙溪村参加“莲都区农家乐春节风俗体验活动”,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过年的氛围。
一到沙溪村,看到路旁彩旗飘飘,人头攒动,把小路挤得水泄不通。人们拎着年货,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好一派过年的景象!忽然网 ,一股香气扑鼻而来,循着香味走去,我们来到了做米糖的体验地点。只见师傅将糖油倒进锅中煮沸,再将炸好的脆米倒入锅中搅拌,之后将这些脆米放入一个模具中压平,用刀切成一块块,让风将其晾干,甜甜的米糖便做好了。
沿着乡村小道继续向前,又看见炸番薯片的地点,我们自然也一饱了口福。接着,我们来到了包粽子的场地。已有很多人在那儿包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粽皮,开始时对粽皮束手无策,后来经过一位大娘的指导,终于学会了这门技术。我先把它折成锥形,再往里面放糯米、咸菜和猪肉,然后将粽皮包严实了,最后用棕榈绳绑住,就大功告成了。
这次活动还有许许多多的体验项目,如打麻糍、炊糖糕、炸爆米花……其中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磨豆浆了。走近磨豆浆的体验场地,只见一群小朋友围着一个石磨议论纷纷。我好奇地走过去,原来是农家磨豆浆用的石磨。我上前抓住木头长柄,用尽全身力气向前推,石磨还是纹丝不动。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是我的力气还不够大?我正纳闷着,一旁的爸爸向我讲解推石磨的要领。首先抓住长柄,向逆时针方向推动,推到超过二分之一圈时,身子向后仰,将长柄使劲往后拉,石磨就一圈一圈地转动了,当石磨里的黄豆不够时,再往石磨的孔里加黄豆。瞧!沿着石槽滑至碗中的乳白色液体便是豆浆的原身。再把这些液体放入大锅里煮,煮出来的就是香喷喷的豆浆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终于掌握了技巧。我还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觉得这豆浆分外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