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当走过街口拐弯处,总要回头看看那飘得不高的气球在空中摇曳,想象着那些有幸脱离人们手心而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飞在空中的球儿是多么的快乐。有时看着心里痒痒,便买几个回家吹着玩,但每次不是吹破了就是吹得不大,既而愤然立誓明天再买一个好吹的。事后却又没了兴趣,只在看到别人吹得起劲时落个眼羡的份儿。
机会终于到了,九岁那年,班里开晚会,每人得了一个“质地优良”的气球,我也不例外,于是一有空便“惴惴焉摩玩不已”,渐渐地竟引出许多困惑来了:气球这东西真难吹,用力过猛便会吹破,用力不足又吹不漂亮,这其中的分寸还挺难把握!
光阴似箭,离中考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了,每天面临各种试卷和倒计时的紧张气氛,吹气球似的感受又重新困惑着我:究竟是主动看书好,还是被动做题好?是搞素质教育,还是搞应试教育?
在上课的时候我总是很调皮但又力求不让老师发现。课后我摸索总结了两种学习方案:一种是把教材看透,再做些典型习题;还有一种是将习题集翻个底朝天,并使每一版变为自己那手“漂亮”字体的专辑。所得效果都差不多(后者甚至还差一些),在极少的课外时间内翻完一本语法书或边翻答案边做习题集,效果肯定不理想,但这样走马观花都是为时间所迫,并非自己所愿,真是“情非得已”啊!
我身边常常有很多试卷。有北京海淀的,有师大附中的.;有“优化设计”,也有“强化训练”;更有甚者是叫做“名师秘题”的;偶尔还到某些“大户”那里开放搞活,搜集一些参考资料。当然这其中有大半是学校发的,我的许多同学对此都非常热衷,尽管他们嘴上埋怨老师一天到晚只会发试卷,但他们的黑眼圈便是加夜班的铁证。我总觉得是老师的指导思想有些不对头,因为这些资料中有三分之二的试卷题量较大,计算极繁琐,可以说对巩固知识没有多大用处,尽管老师一味强调中考时总会有一部分试题出自这些“烂”题内(我怀疑几率为0.01%)。于是我的试卷上出现大片大片的空白,有段时间我甚至特怕老师检查。
每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便开始用呆滞的目光从同学那里寻找答案。这时我便发现课间休息时,教室里常有一半的人是睡着的,有的是因为上课无聊,早就去梦蝶了;有的是因为晚上打电游,睡迟了;还有的则是妇孺皆知的“开夜车”——说得形象点就是“机工在机房里织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
即使此刻我还是不知道应选的选项。但转眼一想:歧路太多,更易亡羊,还是“亡羊补牢”吧!(当你无法选择时,放弃选择是最好的选择。)老老实实地看书,老老实实地做题有时不免偷偷懒。于是,在中考前的倒计时时间里,我还是我行我素:依旧是一边听着经典名曲,一边写着成套的试卷;一边听《走遍美国》,一边弹《春江花月夜》。末了,自我解嘲曰:“明天会更好”。就像——
风拽着气球要飞,气球却被细绳拴在别人的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