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八年级议论文其他
2023-03-24

论文摘要: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在阐述国外物流专业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建设

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层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面向基层企业,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物流技术,具有一定的物流管理规划、设计等实务能力,同时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开办物流专业,是缓解市场需求压力,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加强物流专业建设,培养社会适用人才是当务之急。

一、国外物流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陆续开展物流高等教育,广泛开展研究生、本科生和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教育形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已形成比较完善的正规教育和非正规培训相结合的物流教育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物流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国外的物流发展成熟,其相关理论知识和各种物流设施、实训室等已经健全,给物流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国外教育机构物流教学所采取的方式除了常规的教师授课之外,还经常举办特邀讲座,邀请物流人士来学校给学生做报告,并且定期组织研讨会,安排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实际观摩物流过程,了解和操作物流设备和设施,真正的接触到物流过程。还设计各种团队合作项目,要求共同完成一个物流任务,实现物流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创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当中去,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

二、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不明确

物流行业涉及的知识面很宽,需要的技术技能很多,在管理上也具有较高的复杂程度,但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宜窄不宜宽。高职学生经过3年时间的学习不可能掌握物流作业涉及的所有知识和技术,只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部分。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似度较大,未能凸显学院专业特色。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如何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及自身的教育层次、学院特色,界定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当前专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2实训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从教学目的角度划分,物流实训教学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见习实训教学,通常是以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物流企业内部,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第二层次是操作型实训教学,由于物流行业涉及一些设施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如货物堆码技巧、搬运设备的使用、仓储系统的出入库控制等,这类实训活动主要是熟悉、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操控方法。第三层次是创新型实训,如诊断某个物流系统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物流调研及规划等。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只停留在第一层次的见习实训教学阶段,有的涉及了第二层次的实训教学阶段,但不够深入。“工学结合”的程度较低,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3“双师型”教师队伍匮乏

物流专业是一个跨越许多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对师资水平、教学条件等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传统管理类专业。其学科的实践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这两个要求不仅是对教师质量的要求,同时为保证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还需一定数量的教师作保证。但这类教师数量十分有限,虽然高职院校都在大力招聘具有中、高级职称或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工作待遇也不错,但还是供不应求。

4缺乏实用的精品物流专业教材

物流是一项劳动密集和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学科,在物流从业人员中,有75%—85%的人员是从事岗位操作的技术人员。物流过程包含运输、仓储、配送、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信息处理等多个环节,在每一个功能中又包含着大量的操作活动。目前高职院校所选教材的种类包含仓储、配送、采购、运输等多个领域,但没有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一些院校开发了相应的物流类教材,却没有进行有效的推广。此外相应好的教学软件的缺乏,也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乏味。

5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不统一

对物流专业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认证或职业培训,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缓解物流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但多重行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共存的局面,既不利于高职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也不利于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的推广和认可,更不利于物流业本身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现行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的《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国商业技师协会、中国商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制定的《物流管理人员、物理经理职业标准》;中国交通协会引进的国际物流执业资格认证考试(ILT);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制定的《物流师职业标准》等。

三、应对措施

1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在制订物流专业培养目标时应结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与本院校的特点,突出特色,重点考虑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特点及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根据这些情况确定专业面向的具体岗位群,如学院所在地是沿海还是内地,如是沿海城市,可重点考虑港口、码头、航运、航空类企业的物流人才需求;如在内地又不沿江,则可重点考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需求或铁路运输业务的企业的需求;此外如果区域经济发展较好,流通业务量大,配送业务相对开展较好,则专业设计时应加重这方面的安排。总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依本地区经济以及物流业的特点来把握,结合实际进行设计,重点锁定某些岗位群,逐步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

例如,武汉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历来有着良好的交通基础设施,而且作为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圈,形成湖北省的核心经济区域,其经济活动正在进行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这将产生巨大的物流需求。而且武汉地区汽车工业等制造业的发展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不能忽视这样的区域经济特点。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学院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有针对性的开设了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配送中心运营管理、生产与运作管理、运输管理实务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优选实训基地

实训教学是实践教学的难点,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受资金投入等限制往往结构、规模有限,更多的实训教学内容如能在企业内实现,教学效果将更好。因此优选校外实训基地,或者与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训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一方面校企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不但促进了企业、高校和学生的相互交流,而且让学生实地参与物流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借助这个平台了解、考察学生,从中挑选自己满意的物流人才。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建立质优量多的物流实践基地,能推动高校及所在地物流人才的加速成长。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已投入建设校内实训室。但限于资金、场地及物流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等原因,第二、第三层次的部分物流实践教学仍需依赖校外企业提供场所、设施设备。因此,校外实训基地的扩充是今后物流管理专业发展需努力的方向,另因该类实训基地要承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订单处理、物流客户服务、物流调研与规划等任务,因此此类校外实训基地应优选,以综合性、大型物流企业为宜。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双师型”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也是拓宽实践教学的基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双师型”素质。没有高素质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也就不可能完成。在实际工作中,应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一是选拔部分优秀教师到重点高校对口专业学习深造,或者参加教育部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的学习,以解物流专业师资力量不足,水平不高的燃眉之急;二是聘请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行业专家走进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建立一支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发挥兼职教师的互补作用;三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挂职锻炼,吸收一线企业的操作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帮助企业完善业务流程,实现校企双赢。

4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实用性教材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选用的教材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实用性不强。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邀请物流企业管理人员与专业教师一起结合物流市场实际需要,共同编写突出服务规范和操作技能的教材;与现场实践人员共同编写突出操作实务的教材。学生使用后,反应良好就可进行大范围推广。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的基本生活对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大。未来的物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作为物流人才的输出地,只有不断完善物流专业建设,才能培养出满足市场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物流行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