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语文
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讲过一个禅宗里的故事:有一位禅师,每当被问及佛教的“道”如何解释时,他便竖起大拇指,一句话不说,只让人看他的大拇指。服侍他的小和尚也学会了这样做。一天,禅师看到小和尚也这样做,就飞快地拿刀砍掉了小和尚的手指。小和尚哭着跑开去。这时,禅师喊他,他刚回头,禅师又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据说,小和尚得到了“顿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在达到哲学的单纯之前,必须经过复杂的思辩之林。
作为一个长期在语文教学之路上跋涉的教师,我曾经在心里无数次地追问自己:语文的“道”在哪里?
如果我们承认世界上有绝对的真理,那么,思考便成了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反之,如果我们认为真理的存在缘于人类认识的局限,那么,思考就成为突破局限的一种必然选择。
那么,回答“语文的‘道’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在思考中追寻真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会思考的教师都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答案;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有希望最终穿越那片复杂的“思辩之林”,从而达到语文的单纯,找到语文之“道”。
毋庸置疑,不管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教师,不管隶属何种教学流派,也无论所持任何教学主张,语文教学都应该是心中有“人”的教学。那么,从这个意义来说,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言,学会言语。学习语言不仅学习语言的外在形式,还包括学习语言承载的内容。学会言语,不仅是学会外部言语,即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还包括学会内部言语,即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学习语文绝不仅仅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极为广泛的范畴,而这个范畴的中心又无疑是“人”。
由人“道”我想到了一些关键词:感恩,同情,热爱,悲悯……从人“道”这个原点出发,我们可以寻觅到很多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这是一个无限开放阔大的空间。但仔细想来,在所有与人的生命成长有关的因素之中,总有一些核心的最基本的要素,它们超越了时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一切人为限定的.范畴,比如:爱,生命,童年,友谊,文化……
我想,语文之“道”也应在此。
童年的语文
在当下,没有什么比能让孩子活在现在更为重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尽管人们所生活的时空各有不同,却无一例外地拥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我们心灵的故乡,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去不再来。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以快乐、自由为标志。
那么,作为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的语文,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就不能在这样的权利面前背过脸去。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大量收录了表现童年生活的文章,如《“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如《窗前的气球》、《蓝色的树叶》等等。在教学中帮助孩子放飞心灵的自由,感受童年的快乐,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是教学的必须,更是童年的权利。
在教学林海音女士的《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时,我把自由放飞思想的权利还给了孩子们——
师:既然小时候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她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她可能会问,骆驼吃草料为什么要交错地磨来磨去?
生:她还会问,这些骆驼是从哪里来的?它们为什么要到我们这儿来卖“乌金墨玉”或者是“南山高末”?
生:她可能还会问,骆驼过马路为什么跑不快而是慢腾腾地?
生:她会问,骆驼怎么长得这样丑的脸,这样长的牙?
生:她还会问,骆驼为什么夏天不来,秋天不来,一直要等到冬天才来?
生: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的毛会拖到自己的肚皮底下而没人帮它们剪呢?
生:她还会问,为什么骆驼要慢慢地走,慢慢地嚼?
生:她还会问,骆驼为什么能走三天三夜而不喝一口水?
生:她可能会问,太阳为什么每天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生:为什么知了总是在夏天“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生:母鸡为什么会下蛋,公鸡为什么早晨会啼叫?
生:为什么白鸡和黑鸡都下白色的蛋?
……
这是一个无限奇妙的心灵世界,这个世界鲜活灵动,绮丽多姿。当我们给了孩子飞翔的自由,他们就寻到了自己的乐园。
不禁想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大声呼吁: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他指出,实施创造的儿童教育,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须实现“五个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在谈到解放儿童的嘴巴时,陶公主张,“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直到今天,我们都不能不承认,我们把儿童的嘴巴封得太久了。很多孩子的嘴巴直到现在还被封着,以致于他们不会提问,或者根本就丧失了提问的意识。
语文课,也应该如陶公所说,实现“五个解放”,以创造儿童的乐园,还给他们童年应有的权利。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小学语文是童年的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