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好几年前看过一个由郭达主演的情景剧,故事讲述的是,时有一个北京女知青,由于种种原因,在陕北农村安家落户了,生了一个女儿,考虑到北京的教育条件好,于是把女儿寄养在北京的兄弟家里。一晃几年过去了,女儿上了初中,出落得亭亭玉立。一天,老师布置题为“我的父亲”的作文,女儿觉得跟父亲一起生活的时间少,对父亲不了解,再加上父亲是一个陕北山沟里成天放羊的农民,乏善可陈,实在无从下笔。父亲得悉了女儿的烦恼之后,觉得如果自己站在女儿面前,让女儿了解了解自己,就能把作文写出来了。于是兴冲冲地背上陕北的栗子、枣子等等土特产,大包小包地来到北京。一坐下,就拿出长长的旱烟袋,吧唧吧唧地抽起烟来,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看到这个情景,女儿皱起了眉头。吃饭时,由于城里是用小小的饭碗,让他吃得很拘束,舅母看出了这个问题,给他换上了一个盛汤的大碗,这下吃起来顺畅了,发出了吧嗒吧嗒的吃饭声,还情不自禁地蹲上餐椅,一家人都在窃笑,这让女儿难堪极了。晚上睡觉时,房间不够,父亲睡在客厅沙发上,鼾声如雷,震得一屋子的人都睡不好,个个都起来察看究竟……总之,闹出种种笑话,让女儿尴尬。最终,他要回陕北了,提出送女儿上一次学,但被女儿拒绝了,因为她觉得会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父亲只好趴在学校栅栏上寻觅女儿的身影。虽然父亲来到北京,站在了女儿面前,但女儿更无从下笔了,心想,这样的父亲写得出手吗?写出来还不被同学们笑掉大牙?但
是,经过一番思考,聪明的女儿不仅把“我的父亲”这篇作文写完了,而且还被选为模范习作。因为趴在学校栅栏上寻觅女儿的父亲的身影,不仅深深地烙进了女儿的心里,使女儿领悟到了深沉的父爱,也感动了所有的同学。
这个故事,是不是我们许多学生生活的一个缩影呢?但他们没勇气写出来,因为他们只看到“父亲”的缺点,而没有看到“父亲”深沉的爱,害怕写出这些缺点,会遭到老师、同学的耻笑,于是不自觉地封闭了自己的思想,绑住了自己的手脚,作文自然就变得越来越没东西可写了。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打开心扉,引导他们把灵魂深处最纯真的情感写出来。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先生曾说:“一旦换一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们(指学生)会如同骑在神鸟的背上降落在神奇的山谷,忽然发现身边有数不清的宝贝。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库的大门,让他们骑上神鸟,飞向那神奇的山谷。”
刚才说的是作文教学在选材上的指导,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立意上的指导同样重要,因为作文的立意,也是学生作文时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大家文摘报》上曾有一篇题为“中国作文批判”的文章,谈到学生作文的立意问题时说,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立意是一种“伪崇高”,中国是一个被圣人教化的国度,也是一个人人想当圣人的国度,但这种教育的结果是,崇高的人没几个,倒是多了一些心口不一的“伪君子”。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我曾经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以
“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有许多学生写自己的宏图抱负,高唱要为国为民创造财富,要为“希望工程”捐出财富,一看就让人觉得不舒服。而有个学生则写道,追求财富是她的人生目标,因为她的祖父、父亲两代人为了让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劳碌辛苦了一辈子,虽说现在解决了温饱,但还谈不上富裕,所以她长大后要追求财富,让祖父、父亲过上富裕的生活,而且自己的追求也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追求,愿每一个家庭都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这篇作文写出了自己的心声,思想健康高尚,让人回味无穷。可见,好的立意既要符合实际,又要值得咀嚼回味。
我们除了要反对“伪崇高”以外,也还需要点拨学生,使其确立富有内涵的立意。我的学生还写过以“节日”为话题的作文,其中一个学生写道,这个春节太让他难忘了,太让他高兴了,因为爷爷、父亲、舅父等等亲人给了他两千多元的压岁钱,是一个“丰收”的春节。文章的立意仅仅停留在“高兴”、“丰收”上,可以说这篇作文的可读性不强。后来经过点拨,学生虽然还是把文章的立意确立在压岁钱的“丰收”上,但这“丰收”却蕴含了长辈们对自己的殷切期望,这浓浓的亲情鞭策着自己努力向上,并决心用优异的成绩回报长辈们的厚望。这样,文章的可读性强了,学生本人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
这些事例说明,看似平凡的材料,也能提炼出耐人寻味的立意,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时,应多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从而确立一个有内涵的文章立意,力求避免培养更多的“伪君子”。
前面讲述了在选材和立意上的指导,其实,还应指导学生把作文写成篇,至少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完整的作文。成篇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要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最低要求的字数。也许有人会说,这太迂腐了,但是,我们可以试想,作为一般的学生,你要他写出篇幅短小精悍的文章来,那是很困难的。既然不是字字珠玑,那就至少从形式上要让人觉得是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做,虽有投机之嫌,但也是有现实意义的。所以,教师不妨在文章结构上给学生定下一些“条条框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