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表现主观感受而著称的。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欢迎大家阅读!
源起
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从德国浪漫派起即已躁动于母腹之中。1857年法国波特莱尔的《恶之花》的问世意味着它的第一个象样的产儿已经呱呱坠地。而1886年法国象征主义宣言的发表,更标志着它已成了“气候”,开始以流派的形象和运动的形式起步了!此后的一百余年来,西方文坛流派竟相崛起,花样层出不穷;除象征主义外,先后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二次大战后的荒诞派、新小说派、存在主义、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重要流派。文化领域的其他门类,尤其是美术、音乐、建筑、电影、服饰及至家庭陈设等几乎无不卷入,其步伐之齐,来势之猛、变化之快,为世界文艺史上所罕见,可谓二十世纪文苑的一大奇观。
表现主义艺术的渊源,较远的可以追溯到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巴罗克的奇诡风格,较近可与十九世纪初的德国作家毕希纳尔(1913—1937)的创作相联系。他的剧作《丹东之死》、尤其是《沃伊采克》打破以因果联系安排场面的原则,开了叙述体戏剧的先河;从局部手法讲,易卜生的个别作品如《彼尔·金特》也具有表现主义特征。
但从总体运动的规模来看,在表现主义的准备阶段,真正为表现主义的这个“先锋派”打先锋的当推美术界。本世纪开始的头几年,以法国画家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在“后印象派”的基础上进一步放肆地破坏传统的绘画法则:色彩的平涂和构图的随意性等,在正统的眼光下,它就象“野兽”一样不驯。紧接着,1905年德国德累斯顿“桥社”的成立和1911年慕尼黑“蓝骑士”派的出现,相继抛出了纲领性的主张,并且已经集结了相当多的人数,而且有了理论上的中坚人物如康定斯基与沃林格尔;后者的《抽象与移情》(1908)和前者的《论艺术的精神》(1911)这两部美学论著不仅为表现主义,而且还为整个二十世纪的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故有“现代艺术启示录”之称。
继德彪西“撞开新世纪的大门”之后,被称为本世纪两位“音乐巨人”的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和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几乎一起崭露头角: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早期代表作《月神附体的丑角》(1912)和《春之祭》(1913)超越了音乐的大、小调概念,把音乐引入“无调性”的领域,从而为音乐的革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勋伯格的十二音系的开创影响更为深远。至此,表现主义文艺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
特征
思想特征
第一,在表现主义嘈杂的声响中,反抗是它的主音,这是它的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强调行动。这一特征也被表现主义的另一个喉舌刊物《行动》标明了。
充满了夸张,怪异
第三,强调大写的“人”,提高人的尊严和素质。在左翼表现主义的创作中,人是他们关注的中心主题之一。
第四,强调“代沟”——父子(母女)冲突。
第五,异化意识。陌生感,孤独感,负罪感,恐惧感。
第六,非暴力哲学。
艺术特征
第一,强烈的激情,多数表现主义者都把创作当作表达他们个人的反抗情绪的手段,或者说当作倾泻内心情感的突破口。
第二,再造“世界图像”。对于表现主义作家来说,创作就意味着把他的感情或激情转化为幻象,这幻象便是作家“内在需要的外在表现”,或者说是作家内心体验的外部投影。
第三,抽象的概括。
第四,非理性思维。非理性思维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兴起于西方的一股哲学思潮,它是对于人类有史以来,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的理性原则(包括伦理、道德、法律、宗教等)的怀疑和否定。
第五,爱好怪诞。往往通过破坏客体的状貌或协调感而取得一种滑稽的、讽刺性的艺术效果。
第六,追求神奇。
第七,“多声部交响”。同一部作品,往往同时采用梦幻、意识流、象征、荒诞等手法。
第八,蒙太奇结构。当时电影业正在兴起,电影的“蒙太奇”技巧令许多表现主义者为之吸引,他们很快在创作实践中加以采用,并作为作品的结构原则。
第九,错乱的时空意识。表现主义者为了使自己的主观想象自由驰骋,也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赢得普遍性和恒久性,取消了时间的限界和空间的疆界,从而便利了创作中对人的“内宇宙”的开掘,并适应了哲学对文学的渗透。
阐述
的鼎盛时期约在1910——1920年之间,这个期间文学界广泛地卷入了进来,使表现主义运动形成波浪壮阔的浪潮。先后于1910年和1912年创办的两个刊物《狂飚》和《行动》为其两大喉舌,它们起了号角作用。“表现主义”这个各称就是由K.黑勒于1911年7月通过《狂飚》最先打出来的。这一年韦尔弗的诗集《世界之友》的出版,1912年索尔格的剧本《乞丐》的发表和同年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判决》、《变形记》的诞生标志着表现主义的成熟。随之宣传表现主义艺术主张和美学纲领的理论家也相继出现,如卡·埃德施密特、F.韦尔弗和K.品图斯等都发表了一些有生气的论文,对表现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卡夫卡的主要小说在这期间几乎均已问世,但它们的反响都在三、四十年代以后。其他两位重要小说家德布林和韦尔弗,前者的代表作《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二十年代末才诞生,后者的代表性长篇小说《穆萨·达的四十天》直到1933年才问世(韦尔弗不仅是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而且是表现主义运动的活动家)。因此,如果从文学史角度看,从作品的“后劲”及其深远影响看,的成就可以说是最大的,因为象卡夫卡这样的作家,他不仅是表现主义这一文学流派中的佼佼者,而且是本世纪整个两方现代文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这样,我们就不能忽视奥地利的两位文学巨擘——罗伯特·穆西尔和赫尔曼·勃洛赫。他们都是在表现主义高潮时期度过了而立之年,而他们的主要作品却都在三、四十年代才诞生,甚至在五十年代才出版。可是这两位作家的创作无论就其对于哲学品性的追求,还是对于现代表现手法的运用来看,如果不与表现主义相联系,便不可能充分了解它们产生的背景。被有的西方评论家目为现代德语文学的“五大巨著”中,有两部就出于这两位作家之手,那便是穆西尔的三部曲《没有个性的人》(1930—1942)和勃洛赫的代表作《维吉尔之死》(1945)。后者根本就是一部意识流小说,而意识流这一创作手段的兴起,那是表现主义首先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引入文学的结果。正是从这一点着眼,有人把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也归入表现主义这一流派。这样一来,则的规模和实力就更大了。何况,除了这些响亮的名字以外,还有一批表现主义或与表现主义有关的作家也值得一提,如:埃德施密特、爱因施坦、勃罗德(即卡夫卡的朋友)以及早期的莱昂哈德·弗兰克、奥托·弗拉克、弗兰茨·容格等,此外还有一些“两栖作家”,如贝恩、施特恩海姆、席克勒、腊斯克一许勒尔、道伊卜勒、莱尔施等等。
以地域看,表现主义是一种国际性思潮,西欧和东欧也被波及。如意大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皮兰德娄就是一位具有表现主义特征的戏剧家,他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一剧赢来世界声誉。表现主义在东欧的市场还要大,前面提及表现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韦弗尔以及卡夫卡都是捷克人。在捷克(从地理上讲,捷克属于中欧,这里袭用了地缘政治的老概念),恰佩克也是一位深受表现主义影响的作家,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名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都有明显的表现主义特征,属于现代世界名作之列。在美洲、尤其是美国,出现过好几位公认的表现主义戏剧家:奥尼尔、考夫曼、莱斯等。奥尼尔的《琼斯皇帝》、《大神布朗》、《毛猿》等都是有名的表现主义作品,并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表现主义思潮在东方包括中国也引起反应。例如郭沫若曾经就说过,表现主义那种“支离灭裂”的思想在他当时“支离灭裂”的头脑里找到“最适应的培养基”。事实上他的《女神》中的某些诗作如《天狗》、《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等我认为都可看作典型的表现主义诗作。此外,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和曹禺的剧作《原野》都有明显表现主义的痕迹。
代表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德语文学中有过广泛的影响,奥地利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成就最高的小说家。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其小说多表达世界的荒诞、人性的“异化”的主题,在西方现代文学的发展中具有开拓意义。卡夫卡的主要作品包括《美国》(1914)、《城堡》(1922)、《诉讼》(1919)以及《变形记》(1912)等。
《诉讼》是卡夫卡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名为K的人物莫名其妙的被捕开始,到最后莫名其妙被杀害而结束,全文弥漫着荒诞和梦幻般的氛围。主要人物K本身就是一个异化了的现代人的代表,他的孤独感、疏离感、充满矛盾的思想和行动表明了他的“现代性”。中篇小说《变形记》是卡夫卡小说中揭露人性“异化”主题最深刻的作品。小说讲述主人公在社会异化力量压迫下蜕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的故事。
《城堡》是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的最后一部,始写于1922年1月9日,即在他逝世的前两年。《城堡》从整体讲,作者采用的是幻想性的“表现法”,偌大的城堡始终矗立在近处的丘峦上,甚至能瞥见里面有许多人在工作,但是谁也没有进去过,不仅它的主人只闻其名,而从不“露峥嵘”,就是它的一个办公室主任之类的官员如克拉姆,你要见他也难如登天。这种飘忽不定的雾中看花的情境赋予作品或城堡一种“哥特式”的神秘感和恐怖性,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那种与人的生存相敌对的,看不见的超验力量的存在。
卡夫卡的小说通常深入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司法制度为代表整个统治体制的腐朽、人际关系的冷酷淡漠、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从哲学角度看,他的作品表现了现代世界的荒诞、无理性、不可认识以及个体生命的孤独无靠、无所归依。可以说,西方人充满幻灭感的“现代意识”第一次在文学中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