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绅,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取名叫德.拉曼恰,又物识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小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作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伤的骑士,把酒囊当作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为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读《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公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读,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本质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在现实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的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当时西班牙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习俗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质,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意义。相隔四个世纪,仍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堂吉诃德》中出现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走向衰亡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如陈凯先先生在屠孟超先生的译本前所言:“《堂吉诃德》取得如此高的评价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 读者的不断阅读本身就是这部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也是作者创作的延伸。”有心的读者也会从中不断发现新的意义,这样可以不断被挖掘的内涵可能是这部作品能够经受时间考验的原因。
作品洋洋洒洒八十余万字,在主角的冒险之外,还穿插了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可谓“小说里的小说”。
堂吉诃德这个形象,不单单是一个骑士小说的受害者。“游侠骑士在古代非常有用,在当今也非常需要。只是在当今的世界上,懒散、贪图享受、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作者借堂吉诃德之口批评他所处的时代。“我知道通向美德的道路异常狭窄,通向罪恶的路十分宽阔。然而,我也明白,这两条道的目的地和归宿完全不同:那条通向罪恶的路虽然又阔又长,却是一条死路;美德的路虽然狭窄,却是一条生路,甚至还能得到永生。”堂吉诃德对名节的过分注重、夸张的语言和看起来画蛇添足的自我约束,会让人感到很滑稽可笑,用现在流行的“中二”一词形容再恰当不过。但是仔细想想,游侠骑士的精神真的毫无可取之处吗?严格自律的人比起懒散、贪图享受、热衷于吃喝玩乐的人难道更加可笑吗?被堂吉诃德逗笑过后,应该思考的.是这些问题。
“我心里明白,自己确实着魔了,这样一想,也就心安理得了。如果我认为自己没有着魔,却这样懒懒散散,胆小怕事,任人家将自己关在笼子里,不去救援那么多急着等我去救苦救难的穷人弱者,那我的良心必然会受到极大的谴责。”有那么几次,我认为堂吉诃德其实并没有失去理智,他只是希望能用自己滑稽的行为让优秀的骑士精神重新被人们拾起。可惜他做的事情实在太荒谬了,已经远远超出了警示世人的范围。他本来就是一名心善的绅士,不过是相信了一些别人不相信的东西,模仿了一些没必要去模仿的行为,于是失去了自我,我是这样理解的。
“他在骑士书中读到过,骑士们在森林中,或在旷野里连续几个夜晚不睡觉,想念自己的情人。堂吉诃德也要学他们的样。”这段话让我想起了那些孩子,他们喜欢上了动画片里的某个人物,便会争着要学他的样。“堂吉诃德听着神父的话,脸色一会儿红,一会儿白,就是不敢承认是自己释放了那批囚犯。”孩子们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在别人还不知道的时候,也大多是不敢承认的。他到死都没敢承认自己就是被打败了的那个堂吉诃德。这样一个像孩子一样天真可爱的人,也难怪大家都喜欢他。
桑丘这个人物,与堂吉诃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桑丘更加现实,他会因为自己毛驴丢了而一直向主人提起;因为阿尔蒂索多拉答应送他几件衬衫没有兑现,他念念不忘;心里总想着自己的那个海岛,对路上吃的苦受的累喊冤叫屈。他才不管什么骑士道,为了主人的报酬,他宁愿欺骗主人,拿鞭子往树上打。然而他也并不是见钱眼开的人。在海岛上,他秉公执法,不。“我赤条条来,又赤条条去,既没有吃亏,也没有占便宜,这是我同其他总督不同的地方。”他也是一个有追求、有坚守的人,可惜最终只能在社会的最底层跌爬滚打。
对于结局,如果我是作者,我会让堂吉诃德继续执迷不悟。突然间恢复理智显得有些突兀,而且带着对游侠骑士精神的向往离去,让骑士小说对他的毒害更加深入人心,同时表现他至死不渝的游侠骑士精神,可能会带给人更多反思。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读了《唐吉诃德》这本书。初看,真的不懂,但回头再细细品味这本书时,确实有不少感悟。
《唐吉诃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名叫阿伦锁﹒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效仿骑士出外闯荡。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到一副破烂不堪的盔甲,自己取名叫唐吉诃德,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为自己终生效劳的意中人。然后他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唐吉诃德按照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他的行为荒诞不经,自己也经常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唐吉诃德的行为有时是疯狂的,但是有时候却能说出有哲理的话,看来,唐吉诃德这个人说他聪明,却很疯傻,说他疯狂,却很有见地,说起话来,他总是头头是道,理论正确,谈吐高雅,而他的行为,却又常常冒冒失失,荒谬不已。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类似的疯狂与明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不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
唐吉诃德将所遇到的奇事,全部归咎为与他作对的坏魔术师,这些坏魔术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唐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谁?不是那杜尔西内娅,而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实,所以,唐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地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公平正义失败了,国家腐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