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感谢作者,清晰的讲述了这30年的历史故事,正好贯穿了我前半生的生命历程,其中的变化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而我从来没有想过会重新的回首这30的变化,而作者给了我们这个机会。我也从来没有读过这样的“小说”,主人公如此之多,只能大多数知道他们企业家的名称。三十年前,这样的名字几乎意味着囚徒和牢狱。但在今天他们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时代的骄子和民族财富,他们靠着中国人与生俱来的勤劳和聪慧在1978——2008年三十年“摸着石头过河”的复杂商业环境中谱写了当代中国企业史,他们中很多人如今依旧被鲜花簇拥,很多人却坐进了牢房,不同的人生轨迹背后折射的却是相同的时代烙印——见证经历了激荡三十年里中国企业所有的兴衰荣辱世事变迁。
《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所有个体的成功、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笑柄或者滑稽皮影戏,但当我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
对于我来讲,我更感谢吴晓波的是,他给了我们大家一个梦,一如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吴晓波的文字让我看到衣着光鲜的熟悉面孔也曾同样面对时代的困惑而苦于自我救赎,那分明又是一种暗示或者鼓励——聪明或愚笨并未造就最后的成就,而同时代气息的亲近程度最终决定每个人归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柳传志、潘石屹以及后来的马云、张朝阳,这是围绕在这代人身上无法超越的潜在意识圈。无法超过那个时代,或许三十年后的今天也会有人在写这后来的三十年,但我想可能历史的机会不会再那么多了,但是对于人类来讲,机会还会是有的,一些年轻人仍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那是一个不寻常的年代,有着太多的未知、惊喜以及猝不及防的失落。
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激荡的三十年里从来不缺少诸如牟其中、史玉柱式的人物。如果从精神气质的角度去解读这个特殊的群体,勤劳、聪慧、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最初转型期标志性性格,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伴随制度层面的缺失一起构建了中国改革初期独特的精神世界,他更像一个反复崛起、跌倒的轮回。无论是功成名就的刘永好、柳传志,还是红极一时最终身败名裂的步鑫生、禹作敏,无一例外。
我们不去苛责任何改革过程中制度上的缺陷,衡量公共政策的正确与否并不是以个例的成败为标准。但我们完全应该避免更多的健力宝更多的李经纬出现,在产权重置这种敏感的字眼上,政府和企业更应该有的是远见和共识,而不是将政府和企业在市场体制下仍旧坚持计划年代强势监管,那仰天含泪的.一幕实在太过悲情。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其中的变化,我觉得是与我们政策的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正所为时事造英雄。就象我们的公司成长的历程一样,从成建之初,我们为了公司的发展,曾试着走过很多路,有成功,有失败,现在回首起来,真是成也好,败也好,我认为都是历史的必然,虽然公司前前后后走了很多人,但我相信,公司的发展与过去的每个人的工作是分不开,就象中国的历史,可能有些失败的人,但他们的当时的辉煌或许从某个方面对历史还是会起到冲击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于上演这30年大戏的主角们,我还是喜欢听你们的故事,或许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或许我们还有机会再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