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过去的教师》

七年级读后感2000字
2019-08-14

在清华大学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梅贻琦先生曾说过一句十分有名的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意是,优秀的大学在于她有杰出的教师,而不在于有多少豪华的建筑。

能够说出此话的人,也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其实,不仅大学因为有大师才能称得上”大学“,中学、小学也会因为名师而成为名校。

当年位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与神话,不仅因为有一位叫经亨颐的校长,也依赖于曾在这所中学任教的名师们: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这些名字,足以令当下任何一所”名校“自惭形秽。正是在春晖中学,夏丏尊开始了”爱的教育“,朱自清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丰子恺画了很多漫画,朱光潜看到了”无言之美“……这些人除了从事教育,还写作、绘画、搞学术研究。他们不用担心高考,不用应付各种各样的监督和检查。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能从容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也许正是这种超越功利和近乎”自由散漫“的教育方式,使得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

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说的正是这些名师的故事。 我对这本书产生兴趣,不仅是因为书中有着这些闪光的名字,我更想看到隐藏在这些名字后面的那些闪亮的思想。

启迪学生的智慧,照亮一条知识路

在这本书中,启功先生回忆了他的恩师——史学大师陈垣先生。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陈先生常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作者。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大为高兴,会讲到很多关于这人的事情;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只是稍提一下,例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了。学生们往往自觉羞愧,回去后查遍关于此人的资料,准备下次见到先生时再讨教。以陈垣先生的学问,他完全可以在学生不知道时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学生,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点到为止,只给学生提供了一条线索,其他的就要学生自己去寻求了。

不由得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老师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开拓道路,照亮一条知识路。“他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学生的无知,以显示自己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十分有害的事。教师的智慧就在于给学生以知识的启迪,引发他对知识的兴趣,并照亮他寻求知识的道路。我想,陈垣先生正是启迪了学生的智慧,给学生照亮了一条知识路。

引导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这本书收录了丰子恺先生对恩师李叔同的回忆文章。李叔同先生是一个极善于培养学生热爱知识的高手。在当年的杭州师范,李先生是音乐和图画教师。当时,图画与音乐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地位是最低的,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这两门学科根本无法与英文、国文和算术相比。

但在李叔同先生任教期间,情况却恰恰相反。据丰子恺先生描述,当时学生们学习图画、音乐比任何功课都勤奋。下午4时后,不但满校都是琴声,而且图画室里也不断有人在练习石膏模型与木炭画,那情景简直就是一所艺术专科学校。当时同在学校任教的夏丏尊先生曾感叹图画与音乐课”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丰子恺先生认为,这一切缘于李叔同先生极其认真、严肃的教育精神。但夏丏尊先生的看法似乎更全面,他认为一半是缘于李先生在音乐、图画方面非同一般的雄厚实力,一半也是由于李先生的人格感化力巨大。

我想,无论是因为具有巨大的人格感化力,还是因为教学实力令学生敬佩,作为教师的李叔同先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有本事让学生爱上自己的学科。

事实上,每一个优秀教师都非常关注学生是否喜爱自己的学科,并想方设法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这是一种积极的教学追求,有这种追求的教师总是让我由衷地钦佩。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学科上获得优秀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欢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始终保持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的学科的助手。

可是,具备这种自觉的意识并能有这个本事的教师实在太少了。

重视做人的教育,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当下,教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行为在某些地方有愈演愈烈之势。

朱自清先生早在春晖中学任教时,就对此提出了批评。一贯平和、有风度的朱先生,谈及此事,也忍不住内心的愤懑了:我觉得”为学“与”做人“,应当并重,如人的两足应当一样长一般。现在一般号称贤明的教育者,却因为求功利的缘故,太重视学业这一面了,便忽略了那一面;于是便成了跛的教育了。(《教育的信仰》)是的,只重”学业“不重”做人“的教育就是”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又如何能够走远呢?教育中的功利虽不能完全剔除,但是教育更应该有超乎功利的追求,那就是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事实上,朱自清先生就是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一信仰。他不仅用自身的学养和才华教学生怎样求知,更用自己的人格与气节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阅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那些令学生无比敬服、怀念的教师,不论是赫赫有名还是名不见经传,无不是育人的典范,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大写的人。

该书编者商友敬先生是我极尊敬的学者,我与他曾有一面之缘,他的风度、人品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商先生已经去世,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也是一个”过去的教师“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透过商先生的序言以及他写在每一篇文章前面的导读文字,联想到他的生平、著作,我们就会坚信:商先生正是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过去的教师“某些特有的精神。

生命会消逝,但那些闪亮的思想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