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傅雷家书》读后感

七年级读后感2000字
2013-10-14

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读《傅雷家书》的一些感受,非常荣幸。有说得不当的地方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讲的题目是“成就幸福的人生”。

我们生下来就本能地想获得幸福,可以说,获得幸福是我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身为父母的我们,幸福的很大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孩子、来自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如何获得这种幸福,《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读《傅雷家书》,一个严肃的、有着独特人格魅力的父亲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傅聪成长最关键的十余年间,傅雷仿佛和儿子一道在国外,看着儿子经历了人生中一个又一个的重要阶段,在艺术、爱情乃至婚姻生活方面,他无时不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倾囊相授。

向傅雷学习,做优秀父母,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父母的角色定位:

父母应该做什么?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然而我们一部分人的认知却可能存在偏差。一些父母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在一项全国性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调查中我们曾了解到:一些父母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自身职责的首位。比如有52。5%的家长“为孩子安排课余学习的内容”;有34。6%的父母“陪着孩子做功课”;在家庭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主题,有高达93。4%是孩子的“学习”;73%是“学校的事情”——孩子的学习成了父母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父母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学习的拐杖”,而不是“做人的向导”。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故事:一个孩子天资聪颖、学习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单独与人交往,只好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孩子成才就这样在家长们的不经意之中成了泡影。

国家教育部、全国妇联联合颁发的《家长教育行为规范》中弘扬的“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家庭教育主旋律,正是对家长角色的准确定位。傅雷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

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道德传统与拳拳的爱国热情。如何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社会公德心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事。

二、如何担当好父母的角色:

1、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在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诸方面的渊博学识,这与他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修养是分不开的。所以他才能够与孩子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有时候,我总在想:

当孩子渐渐长大、当他的学识超过我们的时候,我们能与孩子交流一些什么?当他走到人生中关键的几步时,我们能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做好他人生的导师吗?

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多的家长都会对我说这样一句话:老师啊,我没办法啊,不知道怎么教他。当我们不知道怎样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那我们必须要学习,向有经验的父母学、向孩子的老师学、从书本上获

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或像今天我们“以书为友”聚在一块儿分享交流。另外我们千万别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学习途径,那就是向我们的孩子学习!傅雷在一封信中这样说:“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

儿得到的少。尤其是最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分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到了把感情升华!”像我的儿子,他爱阅读,他的知识面非常广,他与我聊天时很多知识都是我所不知道的,另外他的环保意识、社会公德心,他的善良、他对事物的一些独特的看法等等很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学习的,我也为有他这样一个儿子而自豪、骄傲!

2、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

(1)“德是为人之本”!

在全国未成年犯罪调查中我们列出未成年人日常学习生活中涉及的学习功课、健康、体育锻炼、与同学交往、师生关系、业余爱好、思想品德、吃饭和穿衣、花钱、心理状况、闲暇活动等13项内容,考察了父母对孩子是

否关心、关心的程度。结果表明,未成年犯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对孩子关心方面的最大差异,非常突出地表现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不同。普通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关心程度最高,都排在13项内容之首,

而未成年犯父母对这方面的关心程度都在第4位之后,说明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观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致命的失误。

(2)教会孩子做人的基本道理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所言:“他们不会行走,不能自己进食,看不到哪里潜伏着危险,不懂得如何寻找食物和栖身之地,甚至连翻身都不会。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罪犯,可能成为教师或体育明星,但无论如何,

他们首先要学会怎样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知道如何同别人交往,学会掌握判断哪些行为是社会所要求和允许的。总而言之,他们必须先要学会怎样做人。”

教会孩子学会做人,首先要让孩子明辨是非,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我们一定要给予孩子明确的标准。

有一个初二的学生,因为躲在学校厕所抽烟,被老师发现,进行教育(因为这个孩子身上还有一些别的问题),老师就邀请他的家长到学校来共同商讨如何让这个孩子改掉一些毛病……家长到学校后,搞笑的一幕出现了:当老师告知家长他的孩子有抽烟的习惯时,家长第一句话是:那不可能,我的孩子怎么可能抽烟。老师指着桌上的一包白沙烟对家长说:刚刚亲眼看到他抽烟了,他口袋里还有一包烟呢。家长的第二句话是:那更不可能了,我的孩子要抽也只会抽芙蓉王。

我不明白这个家长是要做什么,也不知道这个孩子听了他父亲的话是怎么想的,但我明白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这个孩子的人生路肯定走得不好,他和他的家长也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