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美哉,碉楼

高三写景1200字
2017-02-15

提起开平,就会想到著名的开平碉楼群。当年开平百姓为了抵御土匪,便修建了这些固若金汤,美轮美奂的碉楼。碉楼中有的小巧玲珑,犹如可爱的孩子;有的雄伟壮观,和城堡不相上下;有的风格中式,表达了华侨的爱国之情;有的中西结合,体现了开平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美好愿望。其中最有名的要数方氏灯楼、迎龙楼、南兴斜楼和7烈士南楼了。

方氏灯楼是典型的更楼,用于报警之用。它建立在自力村村口偏左的一个小山丘上,像保护自力村人民的一道安全屏障,如女神雅典娜保护雅典一般。它共分为五层。一至三层方方正正,很简洁,四周拥有铁窗。第四层别具一格,为挑台敞廊,具有浓郁的西洋风格。第五层最具有特色:四周用柱子支撑,被一个大大的窿穹顶照应,顶端还设有避雷针。楼内有许多从国外购进的先进设备:探照灯、发电机、枪械、报警器••••••这些设备在预警和抵御土匪时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我仿佛看到现代科学在开平开花,结果。

迎龙楼是现存碉楼中历史最悠久的,砖木结构,有400多年历史。明朝时就开始建造了。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虽然历史悠久,但依然牢固,气势磅礴,矗立在村中央,像神仙般固守着村子。它共有三层,一、二层用明朝土法烧制的红泥砖砌筑;第三层于1920用青砖加建,楼顶为传统的硬山顶。它不像碉楼,而像城堡般浩大,雄伟。顶部四周的落地式塔楼是放眼远眺的好地方,看上去真像一个迷你城堡。明朝的红砖像城墙般雄伟壮丽,民国时的青砖就像城墙上的牌楼一般霸气。远看迎龙楼,斑斑驳驳的的红墙青砖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弹孔,一看就知道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洗礼。

南兴斜楼在绿树掩映中,微微侧着头,似乎在仔细聆听大地妈妈的教诲。因为它的倾斜度数已达18度,所以拥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楼顶四周有可以射击的燕子窝。导致它倾斜的原因是因为当时建造时资金不足,地基没有打牢固。建到第七层已经开始倾斜,资金所剩无几,但是村民们不放弃,一边努力筹集资金,一边继续建造碉楼。所以,南兴斜楼又叫边筹斜楼。我要感谢当年的村民们,要是没有他们,没有他们的坚持与团结合作,现在就看不见这座“东方比萨斜塔”了。

位于赤坎古镇,弹痕累累,布满血迹的南楼,从外表看就是一座普普通通的混凝土碉楼,其貌不扬,似乎与美一点也搭不上边。但抗日战争时7壮士的英勇事迹,给它镀上了一层不同寻常的壮美。沿着楼梯上到第三楼,斑斑驳驳的墙上至今还保留着当年7壮士的遗书,那简单的语句,却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情景:7壮士坚守碉楼,阻挡了日寇无数次的进攻。粮食不足,水源奇缺,被日寇包围,要突围出去也已不可能了,危机重重,但他们以碉楼为掩护,阻击日寇十日。 7月17日,日寇使用了大炮,将南楼炸出了一个大洞,残忍地扔入了毒气弹,7人全部英勇就义。夕阳下,碉楼上那斑斑血迹在我眼中化作一个个音符,回环呼应,歌颂着他们与日寇斗争的坚贞不屈,奏响了华夏儿女坚决抗日的主旋律。

碉楼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是匪患横行时期,村民对安定和平的美好向往;是漂洋过海之后,华侨对故土的眷恋;是姓氏族群团结协作的象征,中西文化交融结合的产物。碉楼,彰显中华儿女逆境求生的勇气与智慧。在开平星罗棋布的一座座碉楼前,瞻仰着它们,我自豪不已:美哉,碉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