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七年级读后感1200字
2013-04-20

在三国演义里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和刘备。先来说说曹操吧,他给我的印象是奸诈.谨慎.无情无义又十分爱惜人才。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无情无义之此,跟随他的陈宫便离他而去。后来曹操说的那句话真是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这么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真的带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就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了!但太奸诈.大惊小怪,谨慎过头的话 ,会遭到上天的报应。曹操带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奸诈,不能过于谨慎了。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他也非常珍惜人才。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新野或是徐州,都是不是认证,得到百姓的爱戴。他对人才的求知若渴也是不逊于曹操的。我想大家对三顾茅庐一定再也熟悉不过了吧?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成了聘用人才的典范。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好的名著百人一生成长,让人一生受益! 读完了这本书, 我懂得了做人要心胸开阔,做事要顾全大局,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还要刻苦学习,立志做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双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