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结庐人境,车马无喧

高二议论文1200字
2017-11-19

天黑了,吵闹的城市中如何感受得到家的安宁?

硕大的窗玻璃浸在阳光中。小小的我在窗的这边,而大大的城市在那一边。窗关着,严严实实的,只有阳光透过窗,悄悄洒在窗边大理石上,调皮却又极安静地蹦跳着出去了。

阳光下,我翻开书,摊在窗前。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给人一种懒懒的舒适感。那是安妮宝贝写的游记《在印度》。一行一行的优雅黑色宋体间藏着丝丝缕缕的安静、平和以及一种平淡的温暖。

真的很羡慕安妮宝贝。不仅是因为她拥有的才华、自由,更重要的是她去了印度,在那个贫穷却又懂得平静、沉默和“保持当下某个状态清空的真意”的国家发呆、沉默、思考、喝茶和悄悄地聆听。

劳作的人孑然一身在滚滚麦浪中经过,衬托天空和四野的轮廓,这种优美无法自知。他们种植、收割,用头顶着大捆的干草,牧牛、放羊。是田野清晨时的雾霭和黄昏时的微光,充满坦荡荡的美感,没有多余的注释。

那是不解释的美感,给人一种喝了葡萄酒后的晕晕的暖暖的感觉。安妮宝贝用她自己优雅简约的方式静静地去聆听那安宁的印度。显然,她听到了些什么。她的收获旅行就像一个人默默地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静地呆一会,吹吹风,把那个地方的歌都装进耳朵,把那儿的色彩装进眼睛,然后悄悄离开。在安妮宝贝的文字中,从头到尾藏有一种空缺感,那是印度人将肉体和精神空置的表现。但恰恰是那种感觉,却像山水画作的留白一样,有着从容、宁静的美丽。

我看着这些静静地文字时,安妮宝贝就仿佛在我耳边耳语:“你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你听见了印度的声音。”

是的,我是幸运的、幸福的。因为听见印度的声音就像喝了许多盐水后,忽然尝到淡水的滋味一样满足、快乐。

我放下书本,打开窗。耳边骤然响起汽车的喇叭声、轮胎与柏油路的摩擦声、机动车马达声。它们似乎与烦躁、恐慌约定了,在此刻一起来到。那一刻,感觉整个人似乎在被拉扯,被烦躁,被恐慌。我觉得我就像《猫和老鼠》某集中被汤姆猫的摇滚音乐震得脑袋变成乐器状的杰瑞鼠一样无助。

我关上了窗户。我无助,因为我生活在喧闹快节奏的城市中。马路上,一群一群的飞车党急驰而过,他们肆无忌惮地加速着,身上宽大的衣服在风中不停的抖动,头发被吹乱了,以至于我看着他们的背影竟觉得他们周身的线条在不断疯狂地扭曲着。马路两边的非停车区域横七竖八地停放着各式各样的汽车,这让我想到了沙滩上躺着晒太阳的丑陋海豹。马路是灰蒙蒙的五谱线,而乱驰乱放的车辆和让人神经衰弱的噪音则是音符。这是首混乱之曲,像由魔鬼倾情演绎的歌曲,令人不堪忍受。

这是怎么了?这到底是什么?混乱?丑陋?那“结庐在人境,尔无车马喧”的地方去哪儿啦?老祖宗的遗产所剩无几了啊!只留下美好的幻想伴随着我们。

这是一个纷纷扰扰的世界,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自己毁了自己应有的宁静,甚至连平静、祥和的生活之声也在紧张、高压、快节奏的生活中日渐低沉。最后一片宁静之地——家,也在逐渐沦陷。暮色四合,无家可归。试问:我们去哪儿寻找 陶渊明 先生的世外桃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真切地希望,我们会找到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那儿学会发呆,学会倾听心底最真最纯的声音,学会享受慢的快乐和灵魂中的满足。

“这样的境地中,人的自得其乐有一种甘愿的顺受,不抱怨,没有自卑,是接纳和服从的尊严。”——安妮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