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把功利丢弃,将光环摘下

高一议论文1200字
2013-11-07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生下孩子,好以身体部位和人体器官命名。譬如陈鼻、赵眼、吴大肠、孙肩……这风气因何而生,我没有研究,大约是那种以为“贱名者长生”的心理使然,亦或是母亲认为孩子是自己身上一块肉的心理演变。”这是莫言先生的《蛙》,是的,这并不是简单的《蛙》。这是莫言先生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并一举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随之而来的便是铺天盖地的议论声。莫言,这个名字也开始变得复杂而又熟悉起来。莫言,不得不言。可是……

可是,在莫言先生得知获奖后,他竟直言“惊喜而惶恐”。惊的是什么?恐的又是什么?他说没想到奖项会落到自己头上,他说自己从不为获奖而写作。从不为获奖而写作,那为的是什么?我想,莫言先生在写《蛙》的时候,只是专心致志地把他想传达的思想表达出来,为的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从而映射出一种人性,一种现象。至于什么获不获奖,那只是过眼云烟,在你的世界盘旋萦绕了一番,便又消失不见,留下的还是作品本身和思想。他还担心有了这层光环之后,会不会有更多的人盯着他找毛病,为难他。我想说,莫言先生,会的。怎么可能不会呢?因为您的身上已经闪烁着如此耀眼的光环,这些光环迫使您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我认为,只要把功利丢弃,将光环摘下,就能回到本身,回到那个最初的自己,就能呈现出更好的作品。这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对于生活、学习、事业上的成功同样受用。

要想不惊,就得把功利丢弃。

中国的博学鸿儒钱钟书,他是一名踏踏实实的学者,在他身上,有着不务虚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宠辱不惊这些优秀品质。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也讨厌受采访。他经常闭门谢客,避之惟恐不及,有一次,一位英国女士慕钱先生之名来中国,在电话里向钱钟书表示要去拜访的意思。钱先生在电话里风趣地说:“假使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母鸡呢?”是的,何必呢?钱老淡泊是学界榜样,也只有淡泊如他,把功利丢弃的人才能专心治学。

要想不恐,就得将光环摘下。

歌德曾说:事业最要紧,名誉是空言;高尔基曾说:荣誉是一种偏见,它来自人们不善于珍重自己;冰心曾说: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

事业最要紧,名誉是空言。一个人,如果在获得许多荣誉之后,就开始沾沾自喜,洋洋得意,那么他就会不专心于事业,总是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导致事业越做越差,最后没了事业。随之逝去的还有他那最引以为傲到头来却一文不值的名誉。他不能将光环摘下,所以落得个万事空的下场。

荣誉是一种偏见,它来自人们不善于珍重自己。荣誉不能以好坏来以偏概全,荣誉是对一个人的肯定,可如果获得荣誉的人不善于珍重自己,那么荣誉就会变成一种偏见,一个死胡同,永远也走不出来。

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的确,光辉是暂时的,可它带来的束缚却是永久的。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我想死命挣脱是没有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亲手将光环摘下。纵然这个过程痛苦,但你要知道,只有经历了这痛苦,才能继续前进,获得自由。

莫言功利,莫言光环。把功利丢弃,将光环摘下。专心于自身领域与本职工作,不为成功而努力,只因努力而成功。只有这样,当成功与荣誉到来时,不惊喜不惶恐,坦然接受,淡然处之,像莫言先生那样,不为获奖而写作,不为获奖而骄傲,不为获奖而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