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对全运会的记忆不多,只有93年马家军狂破世界纪录的七运会还算是深刻。从那以后的全运会,我只是偶尔关注罢了。不过当今年比较多地关注了全运会后,我才发现了一些全运会的“怪”现象。
1、项目设置不瘦身
在奥运会设项不断瘦身的今天,我们的全运会,依然臃肿。本届全运会共设33个大项,362个小项。来自各个参赛单位的15133名运动员参加了各项目比赛。无论是在比赛项目数量上,还是在时间的跨度上,本届全运会都已超过了去年的北京奥运会。以至于在全运会开幕前就要将部分比赛提前进行。如此繁多的项目,如此漫长的赛程,不仅给组织者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而且也会使一些项目的队员疲于奔命。无论对组织者,还是参赛者,我们的全运会都是该到“减肥”的时候了。
2、裁判争议太频繁
本届全运会,从开始至今,对裁判争议不断。尤其是一些靠主观评分、评判的敏感项目,更是问题多多,抗议不少,甚至演变为冲突。体操赛场的质疑声,跳水裁判的大爆料,柔道选手的不冷静,这些都是裁判问题结果的反映;那么,内在的缘由呢?有项目统筹的“分配说”,也有权威人士的“内定说”,更有捕风捉影的“贿赂说”,是真是假,无人知晓。但我们知道,当体育运动受到政治和金钱的干预时,奥林比克运动精神的诠释也就不那么纯粹了。
3、东道主异常突出
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东道主在比赛成绩上突出是无可厚非的,但“异常”突出的背后也有一些可以玩味的东西。试想想,为什么很多争议的比赛和判罚中都有东道主的运动员,而且受益的总是东道主的运动员。记得在若干前的某届全运会上,为阻止马家军破纪录,某东道主故意停掉屏幕显示的做法,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友谊即便不能放在第一,也不应该是最后吧,何况我们需要的是公平和公正的全国人民的运动会。
4、兴奋剂仍有出现
中国奥委会在反兴奋剂上的态度一直是非常坚决的,但“零容忍”只是态度,事实上仍然有队员铤而走险。有时不明白这些队员的侥幸心态,但回想之前的全运会好像确实有漏网之鱼,也就不难理解了。于是,去年北京奥运会众多名将”突然消失”的种种疑问,在全运兴奋剂事件出现后,也沾染得扑朔迷离、疑云重生。更何况,本届全运会第一例兴奋剂的主角(河南女子赛艇运动员郭林娜)是不折不扣的“国手”,而且还是今年世界杯上中国队夺冠的成员。因此。少数西方媒体的质疑也不无道理。可见,中国的反兴奋剂的道路还很艰巨,很漫长。
5、运动成绩掺水分
长期以来,在田径、游泳等项目上,全运会都是创造佳绩的温床。当我们面对佳绩满怀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成绩背后的实质。“国内开花国际败”,很多全运会的“好苗子”到国际赛场就“失常”,这个问题是不可忽视的。我认为,心态和赛制都是重要的因素。为了保全运,很多队员放弃了前不久的田径和游泳世锦赛,“地方利益高于祖国利益”的短视行为,祸害无穷。而在赛制上,国际比赛的“预次复决”到国内赛场被变为多数的“预复决”或“预决”,所以许多选手只能做国内赛场的“一现昙花”,却禁不起国际赛场的“真正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