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我”年轻时曾是一个渴望独立、叛逆的少年。高中时,母亲给了“我”一个耳光。“我”顿时不想再被母亲约束,迫不及待想逃离这个家。那个夜晚,“我”睡在附近的玉米地里彻夜未归;高考结束后,“我”填报的大学志愿全都在遥远的北方。那天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是趾高气扬的。因为母亲疲惫的泪水对于当初年少轻狂的“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战利品。可最终,母亲还是费尽心机替“我”改了志愿,为的就是想离我更近一些。大一的暑假,“我”留在学校实习。写稿子直到深夜。完工后,“我”出于无聊给母亲打了电话。原来,母亲由于不愿成天面对空无一人的家,每天在水泥厂忙到深夜。那天“我”痛定思痛,仿佛明白了母亲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当我读到这里不禁陷入了沉思。文中的“我”年少时叛逆轻狂,对母亲充满了抵触情绪,而如今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记得我前段时间,曾经因为一件小事和我的母亲吵了一架,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当时的悲伤、无奈。那时的我是无知而又自以为是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目前的任务只有学习,其他任何东西根本用不着我操心,而母亲则应无偿满足我的一切要求。“这地怎么这么脏?你一个家庭主妇还不拖?!“桌子上全是盘子,你不收拾我怎么写作业?!”由于我持续着上述看法,在那次吵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母亲的泪水让我感到自己成为了胜利者,以至于一直将母亲放在败者的位置上颐指气使地命令母亲。现在想来真是感叹当时母亲的隐忍与宽容大度。以我的现在的这种暴躁的性格,如果长大我有了孩子,我的女儿像我作为女儿时这样,估计早被我打得皮开肉绽了。
也许,我从小到大,都一直在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被母亲宠着,惯着,呵护着。而我也许是被骄纵惯了,开始变得叛逆、任性并开始违抗起母亲的意愿来。但一定终有一天,我会成人,会像文中的那个在一个凌晨接到母亲的电话而突然迷途知返的孩子那样,刹那间长大并明白那已白发苍苍、经历过无数艰辛岁月的母亲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