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很多怀梦的少男少女而言,成长过程中的世界就像一部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冲出被伪装成童话村的外壳,层层剥开,世界的残酷内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原本的判断价值观和本纯净不含杂质的思考和内心(暂且不论那是否幼稚),才惊觉,原来世界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模样。但年轻躁动的心怎会甘心偏安,旺盛的血气怎会默受理想被玷污的委屈呢?于是,现实就愈发显得残忍,“理应”遭到反抗,“自由”就愈发惹人向往,“自当”狂热追求。所谓“叛逆”,或许是希望可以体会爱,体会自由,不愿被常规生活所绑架,于是拿着上帝赋予的“特权”向这个要把我们都变得“大同小异”的社会宣战。
这是这个年龄该有的嚣张,特有的张扬,不必逐渐成熟懂得为人处世而学会伪装,不必在乎世俗的目光。成年的我,是外我的我,青春的我,才是自我的我。
冯唐先生说:“世界上有两种长大的方式:一种是明白了;一种是忘记了不明白,心中无牵挂。所有人都用最后一种方式长大。”青春的我们,拢着朦胧的梦一样缥缈的薄纱,虽雾里看花,总归还是有花,然似乎就觉得拨开迷雾就是悬崖,于是我们急切想要寻找另外的出口,即便我们一边又享受这样的迷惘。我们到处寻找,寻找着没有问题的答案,寻找内心知根知底却不甘的回应。
以“新世界”为中心,以人间俗世为中心,拿着青春作筹码的我们开始远离它,选一个适度的距离,开始逃离,一边逃离,一边对“中心”上演着的一切静观默察。然心中无所向,只能慌张乱窜,不断改变前行的方向,兜兜转转,蓦然发现又回到起点。殊不知社会是一方小舟,划着它,我们才能心智成熟,抵达心灵的彼岸,人生才完整。
青春,出乎意料地,排山倒海般,将我们灭亡,又给我们新生。拥有世界上最美年华的我们或许呈以一种视死如归,“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姿态来迎接“新世界”。因看不惯或者自认为世界把我们当小孩对待,以一种理所应当的拯救者姿态,想要指引我们走上正途,然而躁动的青春就是有“偏不”的勇气,偏不听话,偏不领情,偏不安分守己。然人活着,总会有那么些身不由己。
无可置疑,我们每个人都独一无二,无可替代。褪去外壳,卸下外界环境给我们的一切,那便回到婴孩时代。童年时期的我们思想纯净,内心被童话粉饰。所以说童心可贵,童真无价,似冰雕玉刻,纯洁得令人感动。以童年为端点,青春就是放射性线条,漫天开花,闪电般的变化,无边无际,肆意延伸扭曲。但无论怎么奇形怪状,始终是有端点的射线,放出去的究又能收回来。就如一个完整的圆,起点在哪,终点就在哪,只有终点和起点重叠,才是圆满的圆。
青春脚步留下的轨迹,360°,磨掉青春的棱角,回到原点,以一种更成熟的心境,然后慢慢向圆心靠近,也就向社会需要的我靠近,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结局,或许也是最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