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年迈的母亲又在扳着指头数着孩子回家的日子。即使在城市打拼多年、有了一个安定的家,每当年关来临,感觉自己还是像候鸟一样,时间到了,一定要归去。与我们思归心切的过年情结相比,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孩子显然没那么兴奋,或许在他们眼中,除放寒假以及能收到红包外,实在看不出春节有更多值得开心的地方,也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回乡下。
别说十来岁的孩子,哪怕他们的父母辈,同龄人春节聚会,都不免慨叹,现在对春节已经没有什么“感觉”了,钱不缺了、吃穿不愁了,儿时盼望过年穿新衣戴新帽、大鱼大肉放开肚皮吃的心情没有了。怀旧、惋惜、失落,五味杂陈,溢于言表。当下中国处于数千年来未见之大变局,经济在迅速增长,社会在急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作为传统节日,春节的变化速度也是数千年来最大的。数千年来中国一直是农耕社会,似乎还没有怎么进入工业化社会,短短数年就已跨入网络社会。在今天,不但电商可以把年货送到你家,连春节红包收发都可以微信代替,消灭了空间距离,春节还有什么不能变化?
农耕时代的春节,有三条主线,一是农业,体现在庆祝丰收、迎春接福、祈求丰年;二是祭祀,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三是亲情,合家团圆、尊老爱幼、其乐融融。社会发展到今天,别说城市孩子不懂农业生产,即便是生在农村的农家子弟,受到良好教育的他们,终究有一天将“远走高飞”,不会把耕种当作终生职业。农业朝着职业化、集约化、规范化之路演进,农耕不再是农村主要的生存方式,春节的“农”字底色不免逐渐暗淡。第二条主线也一样,农耕时代的祖先崇拜,在新时代亦呈现新形态,尤其随着网络普及,传统的、冗繁的仪式正被新生代解构。
唯一在变化中坚守,不可让渡的是寄寓于春节中的亲情。时代在变化,春节的外在表现在变化,但亲情不能变。也许除夕晚上,一家人彻夜不眠、围炉夜话以待天明的“守岁”没有了,但一家人团团圆圆、辞旧迎新的心情是一样的;也许过年放鞭炮因为安全等原因被禁了,但热热闹闹的春晚烘托出来的气氛是相同的;也许一家人不再一起包饺子,吃什么并不重要,和谁一起吃饭最重要,只要全家团圆,比什么都好;也许远在千里的孩子回不了家过年,有了网络视频,孩子仿佛就在眼前;也许我们不再像过去一样串门拜年,一个个亲戚朋友微信群,就是一场场新春聚会……
呵护亲情,共度佳节,美好情愫,代代相传……无论社会如何变,春节的这一灵魂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