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悟真寺诗
唐 白居易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
全诗注释
1 题注:“一百三十韵。”诗题亦为《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悟真寺:为隋代僧人法诚所建。
全诗赏析
此诗是白诗五古中最长的一首,可谓散文化的山水诗,亦是诗化的山水游记。
也许是由于太长的缘故,此诗为一般的选本所不选。我们选此诗有这么几点考虑,即通过读此诗,而看其典型的中唐面目,看白氏求全求详的笔法,也看白氏暗中较劲的好胜心。
其一,看其典型的中唐面目。此诗的写法,大异于盛唐的山水诗传统,具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纯粹是以文为诗的写法,简直就是记叙文。山水诗到了中唐,诗人们追求创新,跳出了王孟藩篱,则落入大谢模山范水一路。故而,白氏也变自然凝练而为精工富丽,以鲜明生动的辞采,细致描摹,逼真刻画,铺陈始终,淋漓尽致,特别是篇章恢宏,追求刻画细微,成为中唐山水诗的突出特点,而白居易《游悟真寺诗》与韩愈《南山诗》可谓其中的代表作。日本学者比较王维五律《终南山》与韩愈的《南山诗》,深刻地指出:“盛唐诗中风景的特征之一是景观广大无边无际,到中唐这点已经不再显著,这与我们在盛唐和中唐有关终南山的诗歌中看到的差别是大概相关的。盛唐诗人用精练的语言把握无边际的世界整体,这与其说是实景,不如说是他们在观念层次上领会到的风景,在其背后有着盛唐人共有的安定的世界观。他们凭借着这样的世界观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