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唐 白居易

时难年饥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全诗注释

1 白居易题与序不分,不少题目即是序,长达四五十字。考虑到选本题眉不好处理,故以此诗题的前九言为题,即成“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矣。此诗原题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河南经乱:贞元十五年(799)二月,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举兵叛乱,杀继任节度使陆长源;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又反,寇唐州。二处藩镇叛乱,皆发生在河南道境内。白氏家在河南新郑县,深受其害。关内阻饥:贞元十四五年,关中一带(包括甘泉东部地区)连年干旱饥荒,民不聊生。白氏华州下邽的家,正属关内道。

全诗赏析

此诗的题目很长,简直就是诗前之小序,抑或是因为这段时期的离乱漂泊之苦对诗人来说太刻骨铭心了,故刻意以详记。 诗写作于贞元十五年(799), 是年秋白居易始举进士, 时二十八岁。诗与《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属于同一题材,都是写漂泊之苦而怀念亲人的,而形式不同,此乃七律,彼为七绝。 诗为七律,形式上需要合律对仗,然出语平易而如家常话语,不见雕饰,自然情深。前四句属于概述,以亲身经历概括出家园荒残、手足离散的苦难。白居易身处之中唐,兵荒马乱,洪涝饥馑。白居易所居之河南地域,因为藩镇割据,而一再沦为战乱的中心。其自小就因战乱而远走他乡,吃尽了骨肉分离而漂泊无定的苦楚。回首兵燹后的故乡田园破敝寥落,祖传家业荡然一空,而同胞骨肉流离失所,羁旅行役,分散于异乡。“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二句,转入一层,以“雁”“蓬”来作比喻性概括,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暗用语典,贴切而传神,形象地反映了兄弟分离的现实状态。在所有铺垫做好后,便才“望月”擒题,勾勒出一幅五地望月而共生乡愁的图景。按照常规,开篇见月。而诗到最后才“共看明月”,出现所观之月。此诗也以“共看明月应垂泪,一

作者【白居易】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本周【诗词】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