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赏析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成都草堂,生活稍稍安定。然年逾半百,垂垂老矣。感慨之情,溢于言表。每每独步寻幽,消遣世虑。目击烂漫春花,争艳斗奇,快何如之?然好景不长,凋谢有期,生命有限,时不我待,须臾垂暮,形同落英。复忆往昔,每每颠沛流离,饥寒交浸,出入于战乱之中,挣扎于死亡线上。劫后余生,自怜命薄!独步沉吟,愁肠郁结,情何以堪?然在群芳竞妍之际,尚可舒展愁眉。此诗虽云“寻花”,实乃遣愁散闷,故隐藏着悲的情调。这里所选的一首,是七绝句中的第五首。它所侧重表现的乃是桃花之美和诗人爱花、赏花的审美心理。
首先,杜甫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美妙的风景画,高耸的“黄师塔”,呈垂直线,巍然屹立着;流动的“江水”,呈水平线,横卧在大地上,构成了有纵有横的几何图。塔,是静止的;江,是流动的。画面有动有静,与巨大的几何形相映衬,给人以壮美的感受。“塔前”“水东”,标明了方位,这就为下句的风景描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黄师塔前”句,在制造氛围方面,尤为重要。陆游《老学庵笔记》云:“蜀人呼僧为师,葬所为塔,乃悟少陵‘黄师塔前’句。”呼僧为师,含尊重之意;葬僧塔底,足见尊之又尊。